組織與管理/個人文件
只做參考,請根據個人具體需求和喜好調整結構。
目錄結構
核心文檔 根目錄參考:
+---系列站點 //置頂,一個代詞,除了系列站點主體(嗯你在網上看到的才是副本)還有包括密碼薄、私鑰、手稿等重要內容。
+---0-無法逃離 //身份證、銀行卡等文件掃描件,現行租房、工作的相關文件(過時會移至「
A2-长期打工
」)。+---1-生活痕跡 //我存在於世界的痕跡(主要是我親自拍攝):
A 现实,B 数字,C过去
- +---A0-身體數據 //除了固定資產(身高體重等)外,主要是受傷的記錄(以上火為主)。
- +---A1-地球隨手拍 //以環境、天氣、物體、植物為分類的個人拍攝庫。
- +---A1-動物世界 //以動物物種分類的個人拍攝庫。
- +---A1-食物記錄 //以年份分類的食物拍攝,還有一個文件夾預保留烹飪記錄及物品價格。
- +---A2-長期打工 //工作的記錄,至於臨時的因歷史遺留因素沒從時間記錄中摘出。
- +---A2-生活記錄 //主要是生活環境或日常拍攝的有關生活日常的記錄,數量較少,收納整理類較多。
- +---A3-玩機環境 //玩電腦的打機環境,主要發生在整理桌面或移動/增刪設備後。
- +---A-其他 //不易分類的。
- +---B0-手機使用 //手機的使用時常記錄。
- +---B1-電腦桌面 //一般也是發生在較大整理後,不過linux桌面我用的又不是平鋪式沒啥好折騰的就很少拍了。
- +---B2-社交平台 //社交平台的帳戶信息、記錄、年度報告等。
- +---C-過去 //我之前寫的日記和種種文件。
- +---
A 现实,B 数字,C过去
//文件,為照顧未來忘記標記功能的我。+---2-事件記錄 //強調事件而非記錄。
- +---0-線上事件
- +---0-線下事件
- +---0-中性事件
+---3-實體資源 //見:組織與管理/實體資源數位化
+---9-壞的 //其實原定「以悲劇(無法解決)收尾或無法以個人之力解決的」後改為「負面性質的事件」
- 線上主場
- 線下主場
+---附加資源 //主要為「實體資源」的延伸,比如實體資源所製造的物品(列印物),組裝實體資源的過程(「壞的」的順利版)。
操作規範
有規範但不多,我對我的東西致力於規範化和去規範化。
命名
這是我遵循的基礎規則(前提是「需要時」而不是必要):
- 具有時間屬性的(例如事件)文件夾命名:
2024-12-31 事件名/事件描述
- 數字123排序,英文ABC分組
- 網絡活動占比多則可分為
线上
、线下
、中性
以分組,地區活動較多則可以按照地區劃分(根據活動重心性質劃分)。
歸檔
將檔案抽象為一個個的箱子,歸納與取出就是在操作箱子,這很貼合傳統文件管理器的結構。
在此基礎上,某文件應該存放於哪個文件夾便有個可遵循的章程,即先從頂級目錄尋找歸屬,與我而言便是生活
、事件
、实物
、坏的
、项目
五大類,超出五類的自產文件將不屬於核心文檔或特殊對待。一個文件誕生後通常以首先意識到它應當屬於那個目錄為準,但嚴重受限於當時的精神狀態,因此在樣本數量較少時其實無所謂,在樣本數量多時則依照歷史規律行事。
我沒有打算使用標籤管理器,因為維護它們需要付出的精力成本及潛在的混亂成本相較於搜索功能、多查一次文件夾而言太大了。
體系外文件
還有一些文件也是自產,但並不在原定框架內,或並不具備自產性質帶來的唯一性及歷史性外的價值。
但「歷史」本身就是非常大的價值,但因相對而言的低價值和備份難度,我將它們單獨存儲,對於前者被分化為各種項目文件夾(例如素材、影視截圖),對於後者被歸擋在一個無意義文件夾(大文件备份-线上/线下/中性
及无意义-线上/线下/中性
)。
+---大文件備份-線上 //我目前分為剪輯、言論、遊戲,分別對應我「整活」類的視頻剪輯成品、素材;知乎等社區、即時通訊平台的內容存檔、及遊戲錄屏。
+---大文件備份-線下 //目前只是存檔了3D印表機/磁帶機的工作記錄。
+---大文件備份-中性 //介於兩者之間的,如通過網絡的學習、打字速度測試。
+---留檔 //一些信息和事物的副本,要留檔,但實際上丟失了無所謂的。
+---無意義-線上 //通訊、交流需要的截屏、錄屏等附件。
+---無意義-線下 //通訊、交流需要的拍攝內容,或隨手拍攝的東西。
+---無意義-中性 //介於兩者之間但是沒有留檔意義(過了時效性,如一碼通)。
次要文件本身價值較低,備份權重低,甚至不需要備份。節省空間,減少冗餘的同時也不至於丟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