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与管理/个人文件

来自Wired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只做参考,请根据个人具体需求和喜好调整结构。

目录结构

核心文档 根目录参考:

+---系列站点 //置顶,一个代词,除了系列站点主体(嗯你在网上看到的才是副本)还有包括密码薄、私钥、手稿等重要内容。

+---0-无法逃离 //身份证、银行卡等文件扫描件,现行租房、工作的相关文件(过时会移至“A2-长期打工”)。

+---1-生活痕迹 //我存在于世界的痕迹(主要是我亲自拍摄):A 现实,B 数字,C过去

  • +---A0-身体数据 //除了固定资产(身高体重等)外,主要是受伤的记录(以上火为主)。
  • +---A1-地球随手拍 //以环境、天气、物体、植物为分类的个人拍摄库。
  • +---A1-动物世界 //以动物物种分类的个人拍摄库。
  • +---A1-食物记录 //以年份分类的食物拍摄,还有一个文件夹预保留烹饪记录及物品价格。
  • +---A2-长期打工 //工作的记录,至于临时的因历史遗留因素没从时间记录中摘出。
  • +---A2-生活记录 //主要是生活环境或日常拍摄的有关生活日常的记录,数量较少,收纳整理类较多。
  • +---A3-玩机环境 //玩电脑的打机环境,主要发生在整理桌面或移动/增删设备后。
  • +---A-其他 //不易分类的。
  • +---B0-手机使用 //手机的使用时常记录。
  • +---B1-电脑桌面 //一般也是发生在较大整理后,不过linux桌面我用的又不是平铺式没啥好折腾的就很少拍了。
  • +---B2-社交平台 //社交平台的帐户信息、记录、年度报告等。
  • +---C-过去 //我之前写的日记和种种文件。
  • +---A 现实,B 数字,C过去 //文件,为照顾未来忘记标记功能的我。

+---2-事件记录 //强调事件而非记录

  • +---0-线上事件
  • +---0-线下事件
  • +---0-中性事件

+---3-实体资源 //见:组织与管理/实体资源数字化

+---9-坏的 //其实原定“以悲剧(无法解决)收尾或无法以个人之力解决的”后改为“负面性质的事件”

  • 线上主场
  • 线下主场

+---附加资源 //主要为“实体资源”的延伸,比如实体资源所制造的物品(打印物),组装实体资源的过程(“坏的”的顺利版)。

操作规范

有规范但不多,我对我的东西致力于规范化和去规范化。

命名

这是我遵循的基础规则(前提是“需要时”而不是必要):

  • 具有时间属性的(例如事件)文件夹命名:2024-12-31 事件名/事件描述
  • 数字123排序,英文ABC分组
  • 网络活动占比多则可分为线上线下中性以分组,地区活动较多则可以按照地区划分(根据活动重心性质划分)。

归档

将档案抽象为一个个的箱子,归纳与取出就是在操作箱子,这很贴合传统文件管理器的结构。

在此基础上,某文件应该存放于哪个文件夹便有个可遵循的章程,即先从顶级目录寻找归属,与我而言便是生活事件实物坏的项目五大类,超出五类的自产文件将不属于核心文档或特殊对待。一个文件诞生后通常以首先意识到它应当属于那个目录为准,但严重受限于当时的精神状态,因此在样本数量较少时其实无所谓,在样本数量多时则依照历史规律行事。

我没有打算使用标签管理器,因为维护它们需要付出的精力成本及潜在的混乱成本相较于搜索功能、多查一次文件夹而言太大了。

体系外文件

还有一些文件也是自产,但并不在原定框架内,或并不具备自产性质带来的唯一性及历史性外的价值。

但“历史”本身就是非常大的价值,但因相对而言的低价值和备份难度,我将它们单独存储,对于前者被分化为各种项目文件夹(例如素材、影视截图),对于后者被归挡在一个无意义文件夹(大文件备份-线上/线下/中性无意义-线上/线下/中性)。

+---大文件备份-线上 //我目前分为剪辑、言论、游戏,分别对应我“整活”类的视频剪辑成品、素材;知乎等社区、即时通讯平台的内容存档、及游戏录屏。

+---大文件备份-线下 //目前只是存档了3D打印机/磁带机的工作记录。

+---大文件备份-中性 //介于两者之间的,如通过网络的学习、打字速度测试。

+---留档 //一些信息和事物的副本,要留档,但实际上丢失了无所谓的。

+---无意义-线上 //通讯、交流需要的截屏、录屏等附件。

+---无意义-线下 //通讯、交流需要的拍摄内容,或随手拍摄的东西。

+---无意义-中性 //介于两者之间但是没有留档意义(过了时效性,如一码通)。

次要文件本身价值较低,备份权重低,甚至不需要备份。节省空间,减少冗余的同时也不至于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