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的藝術

出自Wired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脫離「表層網際網路」的標誌性行為,莫過於對待提問的方式與態度。也是培育「意識」的第一步。「提問」是一門學問,一個「合格」的提問,是建立在「力所能及的尋求答案」的基礎上的,在這過程中,你將尋找線索、嘗試與實驗,儘量的去理解問題,並依託於當下能力上限解構問題。

  這個路程也是一個兔子洞,比如,要尋找一個圖片的出處,需要做什麼?——利用反查網站,有哪些反查網站?——主流的搜尋引擎附加品,在這之外呢?——有一些針對於特色領域的反查站點……由這個問題申引出一些線索,就可以嘗試解決這個線索從而解決問題,並根據需求和所屬領域進一步的尋找更多「線索」。到這一步,「解決問題」只是贈品,真正的收穫是解決了「思路」,以及這爬兔子洞過程中獲得的線索與情報、運用工具時知曉它們的側重點以便未來更高效的使用它們。

  為了給您提供一些初始思路,我寫了本文。

前言

  「方式」是達成目的的手段,但只從他處學習「方式」是枯燥無味的,「意識」才是驅動自己獨立探尋「方式」的源泉;「方式」可以解決一時的問題,「意識」能夠教你解構尋找「方式」的途徑。因此,如果您想要可持續化的了解相關內容,就不要只接觸「方式」,而是思考原理;不要只學習工具的操作,而是學習為什麼這麼做。

  在網際網路早有流傳「提問的智慧」一文,亦是非常經典的,只是背景、環境等與我們的有些出入,也算是以此為契機,寫一個我自己的「提問的藝術」(但我並未通讀原文,若有未盡之處歡迎補充建議)。

  本文可以簡單總結為:

  1. 描述自己的問題和需求。
  2. 貼出問題復現方式。
  3. 描述自己做的嘗試。
  4. (若有)給出自己的猜想以供便捷回復。

  以及一句最為核心的參考標準:不要將提問視為爾虞我詐的文字遊戲,不要將重心放在提問主題之外的事物上,不要欺騙自己。保持尊重的態度,認真、負責,即一切水到渠成。

 

提問之前

※ 在提問之間,你應該該先自行嘗試解決問題。

  很多小技巧,重在「下意識」,即當你看到事物後,你就不加思考的隨手就試了試,這個過程是沒有精力消耗的,算本能反應。如果是需要事前經過思考才能做出嘗試,再思考再嘗試,那則不如直接放棄(與被人指導一步行進一步相仿)。這個過程是靠經驗累積的,而不能一蹴而就,能夠「下意識」的作出反應,才算真正掌握。

  比如下列提到的一些方案,多方案的情況下,本身就應是一併進行,或者這個不行立馬換下一個,這個過程就跟流水線一樣,機械的手部移動,而不應該過大腦,不然會非常非常累,還不一定能解決問題。要學習「意識」而不是模仿操作,我也不可能把方案說全的,本文只是一個引子,提供一些思路。

Lv.1 搜索問題

描述你的問題並搜索百度/谷歌:

  • 如直接搜索 報錯的關鍵詞/句子
  • 搜索 軟體/工具名+報錯情況的描述
  • 搜索 想要了解的事物名字
  • 搜索自己 想要達成的效果
  • ……

你應當根據問題的環境、類別選擇不同的場合。

  • 比如中文搜百度、英文搜谷歌,國內事宜搜百度、編程技術搜谷歌;
  • 還有一些中英譯文差異,比如我叫「mediawiki」、「wp」這種為「框架」,但要搜「反查论坛使用的框架」的直譯是找不到東西的[1],因為老外那邊統稱這些東西為「技術棧」/「CMS」。

搜尋引擎:百度 / 谷歌 / Yandex / Bing / Duckduckgo

翻譯工具:谷歌翻譯百度翻譯(可以粘貼圖片)、deepl翻譯(傳言更貼合口語的翻譯,但我英語水平為0,無法分辨)

  • 2024-12edit:悲報,百度翻譯頁面被改的華麗胡哨,不僅失去了簡潔的優點,複製粘貼圖像翻譯也改成登陸限定了。

欣慰又傷心的是,這足以解決普通網民的絕大多數問題,最「愚蠢」的問題,往往是提問頻率最多的。

 

Lv.2 使用技巧

優化描述

搜索問題的時候,精簡自己的關鍵詞。以及用不同的詞彙搭配索引。

實例:

問題:求問一部女高中生的動畫片名

問題描述:

  • 這部動畫大概是前幾年出的,片名忘了。
  • 大體內容是講述女高中生的生活,女主和幾個朋友一起上學,有個無業男子在寺廟生活,是個戴假髮的禿頭男,三四十歲左右,好像是寺廟。
  • 其中有一集是女高中生跳鋼管舞,然後高速旋轉後直接把那個無業男的假髮給弄掉了,她的朋友問她你怎麼會跳鋼管舞,她說她是從電視上看到後學到的。
  • 這部動畫名字是啥,我給忘了。不是女高中的日常生活。關鍵詞搜了好幾個都不是,女高中生,生活,日常,高校,都不是。

回答:

  • 千緒的上學路 第九集
  • 其實問番的時候可以多描述一下整個劇集的畫風、細節。不然沒看過的情況下反查比較蠻煩
  • 另外,如果知道角色特徵的話,可以用 https://www.anime-planet.com/ 用標籤篩選角色
  • 其他的話就是用英文關鍵詞搜谷歌,比如這次用的關鍵詞:【anime episode pole dancing site:myanimelist.net】

以這個實例為引,恰好可以把想說的給說一下。:

  比如上面的實例,最終的結果是唯一解嗎?絕對不是;是最好或者最簡單的解嗎?也絕對不是;甚至可能有時效性[2]

  這只是一種參考的思路,關鍵詞非常的簡單粗暴,而實際上我也不是一下子搜到的,也做了許多的嘗試,比如描述一遍問者的描述,然後慢慢的精簡關鍵詞、不同方向的精簡關鍵詞,直接搜的信息太亂,就從reddit、一些動漫社區內嘗試性搜索……以及搜索過程中有一個動漫「Pole Princess!!」專門跳鋼管舞的,占據了大量版面,那一看他的上映時間是2022年末,搜索時就加-"Pole Princess(要屏蔽的关键词)"屏蔽相關內容或添加時間限制。

  如果要把全過程用文字描述一遍,看起來會非常的繁瑣,我自己看著就頭大。實際上一切都發生在「下意識」中,這個過程就是根據具體情況本能的改變策略與方向,下意識的就進行了各種嘗試,是沒有任何精力消耗的。就如同你起床穿衣服然後開機電腦、打開一堆軟體掛機、坐屏幕前玩手機,如果要描述細節,也會很繁瑣,而對你來說,這就是下意識間完成的一套流程,不是說不帶大腦,而是對大腦沒有任何負擔。

  但也不是說絕對的放鬆,具象化到解決問題上,那你需要對信息進行篩查,只是不那麼吃力。然後就是一些線索很少、沒有線索的問題仍舊會吃力,我也會很困擾。比如這個問題其實有很多隱藏線索,譬如根據描述至少可以知道這是一個日常類的動漫,方向確定了也能省很多事,甚至如果自己閱片量廣泛連搜都不需要搜,我在看到「千緒的上學路」時幾乎直接確認了就是這部動漫,剩下的只是核實。

  我說的輕鬆是指「運用技巧」上的輕鬆。有些案例,該爬兔子洞還是爬兔子洞,該深入挖各種東西還是照樣挖,耗費時間精力,只是精力用來分析與篩查情報上,而非「該怎麼搜?」上。

  以及,任何技巧都只是輔助方案,不要迷信或造神

另一個實例:

城主大人問此gif的出處:https://i.postimg.cc/vT7GSBz8/72f082025aafa40f8c22e4f0a064034f78f01932.gif

  • 最終結果的最短路徑:
    • 提取關鍵詞「日本 下跪 gif 出处」的英文搜索谷歌;
    • 多個結果指向關鍵詞「Japanextremeapology」(日本極端道歉);
    • 搜索此關鍵詞,查看上傳時間較早的youtube視頻
    • 簡介給了出處:https://news.livedoor.com/article/detail/8673072/?p=2 這篇新聞稿最後也指向此視頻,視頻標題說是「土下座選手権」這種搞笑性質的比賽,新聞稿中也提到這是一個叫做「下座(ゲザ)リンピック」的實驗性質的活動,但是並沒有其他的記錄,內容也就是這三人的幾種花式士下座,所以到此就結束了,因為就是這幾個人的行為藝術,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相關信息亦可通過yahoo搜索
  • 這過程中也使用了其他方式,如反查gif、反查截圖等,但信息過於雜亂,以各種gif網站為主,不可作參考,結果還是簡單粗暴的關鍵詞搜索最容易。

 

索引技巧/關鍵詞

指定網站內搜索:关键词 site:xxxx.xxx (域名,不用http、www前綴)

  • 功能:索引 搜尋引擎收錄了的 指定網站內的 內容。
  • 實例:site:reddit.com 搜索reddit社區內的討論。其他如 搜索動漫相關的討論可以用 myanimelist.net,搜索it相關問題可以用Stack OverflowSuperuser的域名等等。
  • 編者註:我通常只用reddit,目的倒不是搜索reddit內的內容,而是淨化搜索結果,過濾掉其他垃圾頁面/站點的信息(當然一般情況下是比reddit站內搜索好用),以及查看社區看法[3]。這種只適用於社區十分壯大的情況下,不然還是不掛這個後綴為好。
    • 也有其他特殊情況,如nyaa有些上傳者設置了從索引(站內搜索)中屏蔽,而谷歌或有收錄,就可以用site:nyaa.si,或有奇效。

提供需求關鍵詞

  • 如「pan」早期百度、貼吧搜索雲盤文件利器;
  • 「.flac」等文件名後綴,現在的話有些荒廢,倒是在OD領域比較常用,但搜索內容也比較複雜;
    • 例如:intitle:"index of" +"last modified" +"parent directory" 关键词
  • 如文件格式轉換網站:源格式 to 新格式,如果信息比較雜,也可以加一些限定,比如:源格式 to 新格式 online,而不是粗暴的直譯所有需求(或許不影響結果,但影響效率);
  • 再強調一下,搜索越簡單越好,除非目的明確,思路清晰,不然越多參數越是累贅。

還有其他搜尋引擎通用技巧

  • -"要屏蔽的关键词":從搜索結果中排除帶指定內容的條目。
    • 也可以使用 -site:scio.icu 從搜索結果中排除某個網站的條目。
  • filetype:xxx
    • 功能:搜索指定格式的文件。
    • 實例:паспорт серия site:mil.ru filetype:pdf 這是之前俄羅斯國防部暴露在外的護照文件相關帖子,不過現在已經修補這個「低級錯誤」了。
  • 鎖定時間:這個直接在搜尋引擎四周的工具欄裡面選擇時間段或自定義時間範圍就行了。

 

反向查找

對於一些經典內容,你可以嘗試用文字描述圖片/視頻的故事/風格/構造,但這個太花哨了,個例要具體分析。

通常來說,圖片反查足以:

  • 谷歌/百度/yandex等搜尋引擎提供的圖片反查(谷歌較為全面,百度偏向國內環境的創作,yandex在澀澀領域意外的好用)。
  • 其他推薦的工具可以移步OSINT項目:連結

以及最容易被人忽略的網站反查:#雜談

  

Lv.3 進階技巧

  到這裡其實已經夠了,再往下面的章節就是邊際效用了,了解的越多,越浪費精力,但不一定能解決到問題。

  絕大部分問題都屬於簡單就特別簡單,隨便弄弄就能解決,這也能分辨一個社區的質量,如果社區中經常出現的提問是上述渠道可以輕鬆解決的(前提是真的是專門求助,而不是聊天中提及到了某個東西別人順口問一句),那麼這個社區成員在網際網路這塊的造詣就只是一般的程度,這類社區中經常見於各種二次元交流qq群,不乏有人授之以魚而不授以漁的人,用上述渠道賺取威望,但這是他們的個人行為,我不多嘴。

  上面根本就沒有什麼難的技巧,就是最常用普遍的方案,就像我的好為人師一樣,不論你先前知不知道,我提到了,你就能知道並掌握了。個別問題屬於難就特別難,運氣成分很高(比如恰好是相關愛好者)或者需要大量累積經驗。如果不是相關從業,就普通娛樂上網,也根本用不到。

  我就用不到,全靠經驗累積,但也可以稍稍了解。

 

AI

  AI比較特殊一點(本文的AI指以ChatGPT4o為首的問答機器人),用一句話形容便是:高記憶力低智商。它本身就是融合了大量資料經過算法分析用戶請求並組織內容的超大號關鍵詞回復機器人而已。

 

因此,它的優缺點也很明顯。

  • 優點:面對具有規範性文檔/權威參考信息的問題十分高效;
  • 缺點:邏輯能力、前後文理解能力、糾錯能力顯著不足。

尤其是一些搜都不一定能短時間內找到答案的小問題讓AI解決最好不過:

  • 例如,通過yaml創建docker容器時對冒號前後哪個是本地哪個是容器內路徑有疑問、安裝某個軟體官方文檔的某個地方使用password等易分歧且無標記的描述時它是配置文件的一部分還算需要改成自己實際需要的?
  • 磁帶機的壓縮前後空間的技術原理、對已被壓縮的文檔是否有效(答案當然是無效,但看很多人的描述很容易產生動搖從而引發疑問)?
  • 分析某些代碼的具體用途。

 

它適合處理單個任務,例如描述某個具體任務/工序的原理,而不適合描述整個工作的原理。

具體到解釋原理:

  • 你可以將自己的理解發送給它讓它重構或分析你理解的錯誤的地方並加以指正,它的參考文檔越規範,效果越好。
  • 但是注意,如果讓它一次解釋囊括眾多技術的技術,它的概括非常有可能不是很明晰,或者不是很符合我們理解的邏輯。

具體到作為生產力:

  • 例如建站/寫代碼,即便你給了它參考頁面/功能,他也只是分析出幾個關鍵特徵,並模擬出這些關鍵特徵,而模擬的效果取決於它的素材庫,誠如前面所言,它只是一個超大號的關鍵詞回復機器人;
  • 但是你可以通過不斷問它某個具體效果的實現方案來完成自己的預期效果,但是需要注意,最終的實現方式不一定是最高效的,通常只是供我這種能理解但毫無技術的人以時間精力為代價換取一般效果。

是的,即便將它用於存在大量規範性參考文檔的IT領域,要想駕馭它,至少你自己也得擁有分辨對錯的能力,不一定需要技術,像我一樣,我不具備專業技術,但我可以尋找自己 理解需求与效果 的分歧/衝突點來發現異常並令其加以修正/解釋。但也至少需要懂點基礎,不然會被徹底忽悠過去,連異常在哪都找不到。——當你試圖通過它了解某個具體的技術的原理時,一定會遇到這種情況,這不是個例,很多異常只有你詢問到或指出它才會修正,而修正前後的語氣都是一樣的理直氣壯與理所當然,它修正(於訓練結果層面)的速度也遠趕不上問題被發現的速度,尤其是它理解的某個軟體的安裝或配置文件是過時的時,你會循環於某個/幾個錯誤中,直到放棄。

  • 比如讓它寫個腳本剔除log文件中數據中心或vps的地址,它會讓你註冊一些具有相關ip數據的服務站點的api並寫一個能實現效果的腳本,很正常的思路,但輸出的腳本不會跳過已識別過的IP位址,需要單獨提示才會附加查重功能,而這是純新手很難意識到的。
  • 比如它的解釋有時太面向零基礎了反而缺少了專業性,讓人對某個概念產生了誤解,其廢話太多。

 

  IT領域尚且如此,遑論其他,優勢也只是融合了以維基百科為代表了一細節文檔與知識庫,而不是在細分領域多麼優秀。一本正經的瞎編(比如讓他給某些作品的英文名/原名,給的是直譯都算強的)可不好受。

 

  總體來說,詢問it技術相關的問題上,可以幫助人分析事物、編寫/重寫腳本(對於功能複雜的建議一塊一塊的提問);如果你了解一個事物的框架、結構(大概就是學了一兩天的入門級別),那麼它能幫助你理解並修改這個事物對應的代碼,但如果你連最基礎的知識都不了解(指完全不知道那東西為何物),那麼它的作用其實不大。

  對於不善使用搜尋引擎的人來說,或許是谷歌的替代品,不必從搜索結果中篩選信息,而是由AI吐出答案(例如問一些簡單的代碼命令就是比搜尋引擎好用)。但我不建議這麼做,IT這種規範性文檔最多、對邏輯要求最低、關聯事物最少的領域尚且如此,其他領域你敢放心(尤其是新聞領域完全無法看)?至少我只將它用於佐證和解釋技術細節,絕對不會當作可信源對待,否則連什麼時候接觸了哪些錯誤知識都不知情(只是有時可溝通對象只有chatgpt)。

 

知識庫/意識

能下意識的分辨物體,知道在哪裡找什麼,是需要長久培養的意識和經驗,不可一蹴而就。

但是可以通過構建一個自己的知識庫來記錄,以便於日後回憶,加強認識。

  • 比如當你看到一串無規律的字符串,出現在加不加密都無所謂的場景,有的還有兩個等號做尾綴(「==」刪了也不影響編解碼),比如「U0NJT+ezu+WIl+ermeeCuQ==」,那你就應該下意識地用base64解碼一下,什麼在哪裡找解碼網站(base64不屬於加/解密,屬於編/解碼)?請參考 #Lv.1 ;同理還有「%E6%8F%90%E9%97%AE%E7%9A%84%E8%89%BA%E6%9C%AF」一眼urlcode;u+203b一眼unicode;文本文檔亂碼基本都是GBK及UTF-8編碼問題……我們不需要了解這些編碼的前生今世和具體原理,只要知曉自己要利用內容需要做什麼即可。
  • 比如你看到某個模糊的圖畫,但是根據其顏色搭配、體型特徵等,就能推斷出大概是什麼角色。
  • 比如,有想找動漫角色是誰,有明確的畫風和外在特徵,就可以用anime-planet.com篩查標籤反查。
  • 比如,現在看到一個精緻的繪畫作品,就可以觀察手部、背景文字等判斷是否ai繪畫,當然這個是要與時俱進的(算法&煉丹材料),不能認死理(哪怕是更高級的光影、人體結構,門外漢的分析難度另說,人類畫師畫的不准也不是稀罕事)。
  • 比如,地理定位中常用的路牌、特色建樹識別。和進階點的根據影子判斷維度,根據建築風格、地形等等鎖定大概位置區塊,甚至是根據歷史衛星影像圖定位……
  • 比如,當你認為需要獲得某些影視建議時,要下意識地利用「site:reddit.com」查看社區建議,以及查閱更特色化的社區建議(如letterboxd)。
  • 比如,看到知乎頭像的圖片url是 域名/v2-d58ca38a7c2d9b0093389294498be0c8_xl.jpg 怎麼辦?直接改域名為 xxl 不行?那就改成 l,小了一號,那就把尾綴去掉,原圖就出現了。一些圖片需要改成 原始 的英文,甚至是目錄路徑改一下等等,這個要看站點具體框架、技術構造。
  • 比如,喜歡某個博客的風格,查閱「關於我」頁面是否有對技術架構做介紹;看頁面底部是否聲明了框架與主題;看原始碼並搜索看起來具有特徵的欄位(如css/js文件、class/id屬性的命名),但這個有點看運氣;論壇可以參見 #Lv.1
  • 比如,下載微軟企業雲盤的文件,不是授權用戶,目錄一多,遊客下載十分麻煩,打包下載的功能又很爛且國內極其容易下載失敗,定位文件夾本身就麻煩,目錄還是每100個加載一頁的那種,一深入就更麻煩了,又不會寫代碼?那就直接ctrl+f,對於分頁那就滾幾下滑鼠滾輪再定位嘛,位置深入,滾的也麻煩,那就按照名稱倒敘排列嘛,這類簡單的技巧卻能夠應對非常多的場景。
  • 比如,想扒站點的圖片素材但在控制台中的源代码网络中都找不到相關資源,就可以到對應的css文件中查看相關屬性/標籤的樣式內對應的文件地址;
  • 比如,分享連結時,看到url一大串,要學會分辨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無用的。
    • 比如bilibili: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K411v74g/?spm_id_from=333.999.0.0&vd_source=kfcvme50kfcvme50kfcvme50kfcvme50 ,只有加粗部分是有效信息,source一般是平台用於分析用戶來源(比如誰於何時分享出去的);
    • 有的還會包括平台信息:https://www.google.com/search?client=firefox-b-lm&q=系列站点 ,加粗部分表示用戶的瀏覽器品牌,就可以刪除;
    • 通常來說「?」後面跟的就是參數,「&」則是連接參數的標識符;但重點不在於刪掉這些信息,而是知道哪些需要刪掉,我們要刪的是追蹤參數、無用信息:
      • 比如視頻平台能創建定位到指定時間的連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K411v74g?t=20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kaxczyyavE&t=244s
  • 比如,相同框架之間的操作是共通的(除非改了代碼或框架版本、擴展不一致),比如wiki使用的是mediawiki框架,如果您有維基百科或其他相同框架的使用經驗,是能輕鬆玩轉本站的。
  • 比如,在英文網際網路搜索問題時要注意使用的名詞是否是在正確的:
    • 機翻時,警惕「國內」、「我國」等依賴於語境、與交流者不共有的詞彙;
    • PT站可以直接叫做「trackers」,這類圈子交流用語就跟網絡流行語一樣,往往不能直譯;
    • 藉助翻譯工具中譯英時,建議一句一譯,或為單獨寫一份用來翻譯,儘量減少裝飾、口語用法(能描述好目的就行了,少用網絡交流用語);
    • 少用百度翻譯,可以用谷歌翻譯,每句還有另一份譯文供參考/選擇;
    • 中 > 英 後,可以再 英 > 中 前後中文意思差距不應該太大(是否切換翻譯平台隨意,重點是句子的措辭和邏輯,雖然不是很離譜的問題老外都看得懂);
    • 如果真的對外語環境有硬性需求,能學外語是最好的,翻譯工具用多了,當為了給翻譯潤色而調整中文語氣、句式成為習慣時,可能會遭反嗜,讓你的說話風格朝著「翻譯腔」演變,別問我為什麼知道的
    • 這也是對英文一竅不通、詞彙量甚至不如現在一般發達地區小學生水平(偏僻詞彙可能比他們知道的多點)的我,相比於中文區域網,更多呆在英文區域網還能一直堅持及有所收穫的中堅策略。

 

以及學會識別信息的可靠度,不要把所有網民都認為只會說實話、真話的人。

實例

問題:有人認得出這是什麼動漫角色嗎?感覺很可愛

描述:

  • 【圖片,上面配字 「小學四年級生 可愛」什麼的日語,以及一個背著書包的小女孩,視覺上看是拍攝的屏幕】
  • 粉眼睛+女性+小學生 試了幾個character finder都找不到[em192] https://www.anime-planet.com/characters/all?sort=comments&order=desc&eye_color_id=8&gender_id=2&include_tags=362

回答:一眼 緋彈的亞里亞 女主,但是不知道背書包是什麼時候的事。而且濾鏡太粉了。有圖片的可以先谷歌、yandex、tineye、saucenao等常規圖片反查渠道過一遍。

追問:我第一眼也覺得是亞里亞,但下面評論區都在說小學四年級,感覺對不上

回覆:

  • 源連結方便給下嗎?
  • 髮型(劉海)、輪廓、眼神都是對的,應該跑不了別的人,至於評論區,可信度不一定高,有時候op瞎扯一通,底下也就跟著說,可能啥都不知道就是跟風,這要看社區二次元濃度。
  • ……

實例

  城主大人問「光明聖經」是什麼動漫的外號,並附了一張截圖,截圖是一個網文,提到了三個作品。分別是「光明聖經」、「夜晚的美麗護士」、「我的慈祥父親」,背景是暗示這是18+作品。顯然是里番。但我並不看里番也不玩黃油,不過第三個明顯是鬼父,這類小說提到的作品也不會有什麼冷門作,都是大熱門,或者被網友造成經典、「名著」的作品。但我根本不玩,記憶力也沒厲害到可以容納那麼多沒接觸過的事物,所以還是要配合搜尋引擎。

  光明聖經明顯是修女題材,搜索關鍵詞 「修女 黄油」、「圣经 修女 黄油」都可,答案直接出來是「黑暗圣经」。到這裡其實已經結束了,因為看到一個文章,點進去三個作品就都提到了,這種一般都會一塊說。但假裝沒看到,繼續搜「夜晚 护士 黄油」是發現沒有結果的,那就搜已知的結果「黑暗圣经 鬼父」,看文章,隨便一個都會提到另外一個作品的名字「夜勤病棟」,以及該製作社的另一個作品「艷母

 

進階反查

上述反查不過是生硬的用現成的網站而已,用技巧才有些意思。圖像反查中最常見的兩個手段:

精簡掉多餘的部分。

  • 如截圖等帶來的黑邊、被其他外部東西擋住的無效區域。
  • 刪掉過於無特色背景。
    • 如果是三次元影視作品,可以只搜演員的身形/臉,並且反查其參演的作品進行對比。
    • 亦可以搜圖片中出現的看起來很獨特的道具/物體。
  • 甚至只搜索圖片背景中的文字、台詞等信息,甚至是描述圖片的風格、背景(前提是它們具有代表性)。
  • 如果是gif可以多截圖幾張看起來比較經典、是人們會截圖分享的類型的圖。

 

補全圖片。這個有些靠賭和吃反查意識底力。

  • 若是人物頭像(因為若全圖為全身而只搜頭像準確率很低),根據其表情和其他可見的部分猜測原是什麼姿勢(一般都是普通的站姿),並且找一個配色相符的身體(注意身體不要太顯眼)縫合起來再搜索。
  • 同樣適宜於風景,若缺少的是重複、簡單的場景,比如草體、天空,亦可如此補全圖片。

這個運氣成分比較大,一般能補全搜到的,其他方式不見得搜不到,而且怎麼說,過程說的簡單,但實操起來不一定容易,畢竟修繕關鍵詞只是敲幾下鍵盤,修改素材就麻煩了,而結果往往也取決於目標作品的熱門度,冷門的該找不到還是找不到,尤其是現在ai作品大興的時代,改天找個素材再編輯一下。

 

良好習慣

  技巧只是一段信息,掌握根本不難,運用也只是靠經驗堆積。而習慣與精神層面的,永遠是最難的。

  比如,如果你想深入了解一個站點,那就先看「關於我」、「FAQ」、「常見問題」等頁面。有些站點都是複製粘貼的模板或相似度太高,但不能因此認為所有站點都如此。同理,如果說一些特色類社區,那就搜下論壇、聊天記錄等看是否有歷史提問。要養成「快速辨別哪些條例是通用模板,哪些條例是需要參考的」的習慣,而不是下意識地忽略它們。

 

  在提問前,要先自己嘗試過,如果自己對問題本身就不太明白,最好是冷卻半小時以上,再簡單試一遍,還是不行,再提問。這個冷卻的目的是抹平「情緒凸點」,防止因為一些其他因素(如社交目的或未意識到的重大盲點)促使貿然發問。

  在提問中,要對批評和無用信息有承受能力,可以參見《獨立思考》#確定的事項,對別人指出的你沒有表達清楚的內容持尊重態度,而不是爭論「我知道」。要記住陌生人社區跟熟人社區的差別是非常大的,如果實在是遇到不講理的,也不要引起爭執,爭強好勝沒用,你與人辯解無非是打消掉對方的一些惡意推論,那就可以用委婉的、反諷的語氣去說,不要怕,基本上人人都看得出反諷,能明事理,就沒必要引起爭執。

  在提問後,即使你描述的非常詳盡,也有可能遇到不看你描述直接回應你的人,也不要有不良情緒,要清楚提問是自己解決不了,尋求場外幫助,誰也不欠誰,都是力所能及的熱心的幫忙。以及最重要的問題不一定能得到解決,甚至不一定能有人回復


  你自己嘗試、規範化提問內容,都應該出於自己對自己行為的約束,俗稱道德;更精準明確的信息,是便利別人,讓別人更方便的看自己是否能幫到你、如何幫到你。而不是說「我都xxx了,沒人理我,那做這些有什麼意義」、「別人不這麼做也有人幫,為什麼我要費這個功夫」,這是律己的行為,而不是做給誰看、更不是與誰交易。

 

提問部分

  我不做道德上的評判,只是我遇到不規範描述的情況,會謹慎的考慮是否對待此人的提問。因為Lv.1 和Lv.2的內容就是非常非常非常基礎的內容,但卻是擋住了很多人,原因不一定是搜索方式上,可能是篩查信息上。

  很多提問看起來就比較迷惑人,讓人不得不朝向「主流推論」去考慮。不然當我廢了功夫找出信息,你告訴我「這些我找到過了,沒有用」、「我也知道,但覺得不是」那我就是白白浪費了時間精力,只是因為你沒有用簡單的一句話概括自己做了什麼,而是用其他話說了一堆看起來就不像做了什麼的樣子,完事把問題一編輯,倒顯得我很呆,那我會長記性的[4]

  如果你描述的詳盡,我就能知道你的水平[5],和補足你尚未做到的那部分。比如我有些篩查信息上的經驗,如果你缺少的是這方面的能力,我就可以根據你的需要和你已經做過的嘗試去給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建議。如果你也有篩查信息的能力甚至比我強,或者明確非常特色化的領域上的問題,那我就直接閉嘴,對你我都好,不浪費你的時間。100條無用的討論,不如一條有幫助的回覆[6]

  但也不要氣餒,不要因為懼怕自己的問題很簡單而不敢提問,律己始終是態度問題,在認知迷障的作用下,不是所有「簡單問題」都有明確答案的,也不是所有人都對彼此要求過於苛刻的,這始終是態度及氛圍問題。

 

提問模型:

  • 標題:簡要精準的說明遇到的問題。
  • 背景:問題發生在什麼設備/環境。
  • 原因:幹了什麼/想幹什麼/因為什麼導致了此問題。
  • 預期:想做到什麼。
  • 嘗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達成預期,都做了些什麼。
  • 猜測(若有):你覺得哪些方案/方向/選擇可能可行(如有一些尋找到的方案但是不知道可行性所以尋求建議)。
  • 附件(若有):相關日誌、截圖等附件。

  當然,這是一個理想化的模型,實際操作中,要根據提問本身涉及的內容調整,不能就一句話的問題硬生生擴張一堆信息,會起反作用。規範化的目的是讓別人更好的了解情況、約束自己的描述範疇,而不是徒增閱讀壓力。所以這只是一個參考,具體什麼順序,怎麼排版都是無所謂的,主要是關鍵信息表達到,讓人閱讀起來輕鬆就可以了,完全不需要這麼刻板與嚴肅。 

 

提問實例(「【】」內為編者注):

標題:

求助:博客附圖壓縮方案【標題】

正文:

近來寫東西,需要附大量圖片,雖然現在帶寬和流量沒有那麼珍貴,而且站點使用的框架也不一定整潔。

但圖片只是示意用,過於清晰也是無用,對後續備份、轉移等操作都有影響(1M小水管,見笑了)。所以想著對圖片進行壓縮後上傳。不知路過的站友有無這方面有研究的。【背景/原因/預期】

{摺疊內容}

原始圖像:1080*1153 81.3K

[圖片]

通過acdsee暴力的改解析度:337*360 39.3K

[圖片]

基於上圖從PS過了一遍(導出時勾選了「較小文件(8位)」):337*360 17.6K ()

[圖片]

{/摺疊內容}

在這個場景下,這張圖從81k壓縮到17k,絲毫不影響觀感。但是總覺得這種方法缺點什麼,可我又不懂,說不上來。【嘗試】


所以前來求助,有無不那麼「晦澀」的研究此領域的教程、博客、文章。或者更專一、輕量化的工具(比如Lepton,最好windows平台)?(因為這只是其中一個應用場景,想著問問看,標記下,自己慢慢吸收。)【預期】

還是說就是ps裡面轉成jpg,然後根據情況改品質這麼簡單粗暴?【猜測】


其他:

https://solar.lowtechmagazine.com/ 他這種圖片占用是小,但是這種圖片就真的只做一個示意了。【嘗試】

此示例謹作參考,重點是能通過文字表達出自己遇到的問題和期望的結果、自身的水平,這樣別人才知道是不是能幫到你、如何幫到你,節約雙方的時間和精力。而這應該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由經驗與習慣堆砌,而非需要精雕細琢的

  • 因為提問不一定能收穫答案;
  • 你在未了解某個事物前,又怎麼詳盡的描述自己的需求呢?如果一味的追求詳細,可能會使得其反,比如我重點放在「壓縮」,可能就會讓人忽略「格式」,認為我就是要某格式的壓縮方案,畢竟有些新型格式的兼容性是有問題的;
  • 儘量減少篇幅,對於占據大篇幅的附加信息,用摺疊等方案將其隱藏起來,供人選擇性的瀏覽,減少閱讀負擔;對應的便是要先說重點——即急迫的需求,然後再展開延伸討論,而不能一味的增加內容。

可以放下功利心,權當是練習如何表達自己的訴求,與在社區內混臉熟,畢竟經驗就是累積出來的,要擺正心態。

雜談

最初编辑时到这里停了一下,这一停也不知道怎么接下去了,毕竟提问的重点就在自行解决,提问本身没啥太多可说的,就慢慢累积吧,有典型案例就放上来,有想法再慢慢补充,有疑问也可联系我沟通。

  最常見的兔子洞/信息集便是各種「冰山圖」「信息圖表」,作為各領域的入門參考非常不錯。畢竟這種社區成員積澱的信息,總比營銷媒體的創作、媒體資料庫平台按照標籤的廣泛匹配可靠的多(但不建議熟知者參考,見:wiki:《獨立思考》#複雜的「群體」 )。

  除此之外,接觸新事物的方式不妨在reddit徹底消亡前多多利用关键词 + site:reddit.com

  當已經有了某個中意的站點時不妨試試反查,在搜尋引擎輸入該網址、站點/文章關鍵詞看那些站點提及了它(谷歌等搜尋引擎索引的數據),到外鏈查詢站點看它被哪些網站引用。此舉還適用於有一些線索(比如某封閉社區的url),但想了解更多信息,或許會有驚喜(比如介紹/科普類的文章)。

  反查的目的不只是單純的找同類,也可以看哪裡提及了它,畢竟自己認可了某個事物,其他人也認可了,說明能初步達成一致,就可以進一步觀察其他帖子/文章的質量,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口味,或許收藏夾會無限膨脹。同理,想要了解某個事物,也能以提問的方式搜索開始,或通過假定某個產品/操作有問題並搜索是否有相同情況案例以提前規避。

  兔子洞的樂趣就是找到一個入口,並且發現,甚至是自己製造線索,無限的深入其中,主幹要了解,枝幹也要查驗,從各處瑣碎繁雜的地方獲得情報並且將其整理在一起,以供自己使用,滿足「認知欲望」。如非必要,少用現成的項目;如非社恐,儘量多與人交流(比如OSINT項目很多站點我非常看好,可是因為類別等原因,位置或許很不顯眼,就像興趣博物館羅列一大堆內容,可我看的主要是蝦仁動畫,有些東西是冰冷的文本無法合理傳遞的)。

注釋欄

  1. 理論上應該能找到符合需求的討論或文章,2024年10月編輯本文時便直接找到了,我也不清楚是當時翻譯工具的錯譯還是搜尋引擎的進步或新帖子被發表/收錄的緣故。但如果不能,則需要將相關關鍵詞替換為更專業、官方的稱呼。
  2. 隨著時間推移,搜尋引擎也會變更其收錄的內容的關鍵詞的排名(尤其是在具有相同描述特徵的其他作品流行或發布續集後)、增/刪內容。
  3. 貼吧原本有望成為國內高價值參考渠道源的,真的是可惜。
  4. 注意,這裡是舉例用,如果你是回答者,請不要因為這些事情就影響到自己的行為,因為這些屬於確定事項,接受不了的話可以一開始就不去幫忙。以及真的十分討人厭,也別因為x的不良行為,影響到對y的態度,他們是無關的。
  5. 注意,作用不止是「察覺到你的水平,並考量是否能在你之上進行補充」,還包括了「察覺到你可能的上限,並考慮是否需要提供某個方案」,因為遠超可控範圍的技術的學習門檻與收益的性價比或許並不如流行方案高。就像不懂技術的人為了安全安裝個360完全足夠,為了安全換成隱私/安全偏執狂的配置完全是本末倒置。
  6. 這也是送給「熱心的給別人建議的人」的建議,但這需要一定量的背景做參考,比如社區整體氛圍、提問者歷來表現、自己對話題的了解程度,來綜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