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

出自Wired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我將諷刺及批判性質的「表層互聯網」、讚揚及推崇性質的「互聯網死亡論」、悲己及祝福性質的「互聯網與我」融合成了一篇文章。儘管相較於預期的規模及結構遠不合格,但我也無多餘精力去維護 了。簡而言之,它便是我心中的互聯網,它只受你的視角影響,它就在這,是某些人的悲劇起源,也是某些人接軌世界的希望

表層互聯網

前言

  「在其中」是我某段時間的詞彙寵兒,總的來說,主流們聚集於互聯網的表層/外層,人數眾多,但卻不精。「泛泛而談者,不'在其中'」。以至於「正常」的交流和討論,對這些人來說都略有前衛,難免產生迷惑與不解。尤其是在精神領域這種大多數人會自認清醒的領域,誤解和偽類現象尤甚。

  就像我強調「不同平台使用獨一無二的密碼」、強調「不要信任任何人,包括我自己」,這種言論本身就是其字面表達的意思,也只是步入隱私世界的最基礎事宜,但在這些行為有悖於主流的普通生活習慣、所聽所見時,會顯得格外扎眼,似乎有什麼高危隱患存在。就像大腦一瞬間飛過無數個念頭,有一個念頭毫無突出的一併略過,但因為其表象比較刺眼,就從思想的後台移動到了前台,致使自己對自己的想法感到恐懼一樣。

  對此,我簡要的描述了「主流」的人們的言行。

 

什麼是表層互聯網?

互聯網擁有着眾多的人數,但有眾多的人數不代表一定有很高的質量。

如,各種主流平台的各種熱門榜單、熱議話題並不是你我真正所感興趣的。

  • 在知乎、bilibili、抖音這種推薦算法較為完善和創作人數較多的社區中,利用「不感興趣」等功能還是可以一定程度上摒棄那些劣質內容的(雖然仍舊擋不住資本運作的不可抗推廣)。但如在微信的公眾號頁面的推薦內容,就很難如此操作了,因為微信中營銷號的占比不是一般的多。

 

互聯網不是某些人的專屬,任何人都有權利使用它,互聯網的數據也不會只統計經常上網的人的看法。

儘管在忽略水軍的影響下,在一些超大型項目、事件、現象的信息的統計中不常逛互聯網的人的意見占據了很高很高的比例

  • 如電影的評分、票房、評價,打出「神作」的人可能根本就沒有看過多少電影。[1]
  • 在這種不了解的基礎上的評價,有參考的價值嗎?新海誠一流的作品此前確實不錯,現在這幾部雖然波動比較大,但是對現充們而言,我所認為的缺點可能根本不為其所憾,如此一來,我的評價對他們來說也是無益;而他們壓根就沒看過出圈漫、民工漫以外的作品,在此基礎上做出的相對於二次元整體上的評價(如神作、二次元巔峰…)於我亦是毫無用處。[2]

 

再比如,你父母、同學、同事中根本不混熟人社區以外場合的人。

  • 如上網除了微信、抖音,再無其他用途。
  • 如再「高級」些,也玩小紅書、微博。
  • 以及會說出「網上都說了xxxx」,這個「網上」指的是「百度問答」「營銷類微信公眾號/抖音視頻主」「家人群轉發的雞湯文章」的人。

 

以及現在的環境下,各主流平台把人往app趕,紛紛取消、限制web端的功能,由此更少接觸電腦和通過網頁訪問站點。

  • 比如,認為瀏覽器也只是認為是搜百度的工具。
  • 以及「看大學生玩電腦…」梗文所描述的現象。
  • 提問的附圖、網頁,貼的是本地路徑!

 

以及各種採集站、信息農場站點

  • 如導航站,(剛編的)俗話說,十個導航站九個靠到處採集,八個完全不審查,七個求量不求質,六個主做ceo,五個死盯權重,四個狂換友鏈,三個無人維護,兩個改改ui,剩下一個不知在何處。
  • 以及csdn、百度文庫等占據互百度搜索引擎頭部位置,卻信息閉塞、強制付費、禁止直接複製,以及問答平台經常出現的文不對題、答非所問、複製粘貼水回答、機翻的現象。
  • 以及各種不知名小站、抄襲站,甚至是沒有實質內容的站點(如作為梗流傳的「小編體」對應的就是真實存在的各種劣質站點)。

 

表層互聯網,便是占比人數多,但活動範圍、在互聯網上的認知範圍,極其有限的那群人所主要呆的陣地和涉及的話題。

尤其是移動設備的發展,和國內各種頭部社交軟件的壟斷,把人都趕到了手機裡,能訪問網站獲取信息的人本就是少數,視聽更加閉塞。

 

表層互聯網群體的影響

為了便於講述,主要分為兩類。

一類是:

  試想一下,一群什麼都不懂[3]的人,最常混跡的地方是看沒營養的短視頻[4],對網站也沒有絲毫的概念,甚至是喜歡到處炫耀顯擺的人。更有甚者,自以為自知而嘴硬。沒有任何門檻的情況下,就接觸了本來該是愛好者或者有經驗的「普通」人所接觸的領域。

對站點本身是好事嗎?上一個遇難的是zlib(雖然我本就對其變相索捐、走社區化、主動迎向表層互聯網的行為略有負面想法)。

  zlib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別說對表層互聯網群體,哪怕是對一般的互聯網網民都是極為推崇的,包括我自己也是會使用及誇獎的,很多人都說這就是殘存的「互聯網精神」,但實際呢?人們並未真正的去了解過它的前世今生——不是深入研究,就只是簡單的知曉因果這種程度,或許是不感興趣、不需要,又或者只是沒有相關意識,畢竟自己能免費下載書籍是實打實的,至於每日限制下載次數這完全可以理解,畢竟服務器也要錢,是的,這是事實。

  但同時,zlib的起家本金源自於libgen,它們鏡像了libgen的圖書資源自己做大後,不曾向libgen反饋自己獨有的書籍,並且開始限制每日(IP)下載量、索求捐贈,這些亦是不爭的事實。但這個「事實」,是人們所關心的嗎?不是,某些人所關心的並不是什麼「互聯網精神」,或者說關心的立足點不是「互聯網」這個廣闊視角,而是「自己是否能獲得便利」的個人立場視角,你能說這是錯誤的嗎?我沒有這個資格批評誰——畢竟這可是盜版,本身就不在更廣義的道德正確位置上。

  zlib的「壞」是相對於其他更加無私的屈指可數的項目而言的,尤其是在各種逼人去註冊賬戶、付費、關注公眾號——甚至走完這些流程發現資源已失效——的站點大肆橫行;在bilibili發視頻,三連+關注+私信給資源都能算是公益大佬的環境下,這不是神仙站點什麼才算呢?

  至於捐贈,人們又真的在乎版權、拿盜版資源堂而皇之醒目的索求捐贈的行為嗎?你如果維護着一個資源類項目,並且有附屬社區,那麼不乏「推行會員制吧」這種讓你搞牟利的言論,甚至他自己也會首當其中,並且有着「正當」的理由:「用愛發電能堅持多久?有了收益才能長久」、「拒絕做伸手黨」。

一類是:

單純的對互聯網毫不了解,不清楚面前為何物、有什麼意義,雖然主觀上不會想着給無辜的人帶來壓力,但具體結果如何,還取決於具體的情況。

這類人最嚴重的問題在於,他們大多數能保持尊重和理解,可是自己會被互聯網的各種亂象所害,或不知不覺中促進惡俗風氣。當事人並非不在乎、沒有底線,而是沒有意識到在當前社會氛圍下的問題所在、行為影響(參考:二次元極端觀#道德的進化)。

  • 如:「吸血雷」(詳情搜谷歌/百度)[5];利用github/npm等公共服務做圖床/雲盤等私人用途。

 

對於第一類人

  或許還有人認為這都是流量,不,這叫ddos,如果涉及發言那則是spam。絕大多數個人站點[6]是沒有任何盈利手段的,小部分有捐贈,但大都也是數字貨幣(含微信支付寶)捐贈方式,可又有多少人有捐贈的意識[7]。正如我的WIKI曾為了躲避某些潛在的人而封閉一樣:非理想的訪問者的流量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的,尤其是不涉盈利、並不迷戀於流量的個人站點、項目

  網站是獨立的,不依賴於平台,不靠流量推廣或曝光[8],通常是在特定的社區內傳播,url直接訪問:流量越多越好,但不是唯一的目的,更好的是來自特定話題、領域社區的流量,因為真正被需要。

  依賴推廣和喜歡各種隨機流量的很多,但大都是採集站、專門做ceo的,這些內容都是洗稿、機翻、信息農場、抄襲,加上投廣告牟利,這些站點大把大把的,來訪者也大都是表層互聯網群體。——術業有專攻,有些人還刷流量,這類站點的目的也很明確,要麼虛榮要麼利益

  當然,也有一些有價值的站點具有廣告,希望流量,畢竟服務器、域名等維護都是需要花費精力的。不過這種基本上屬於支出較大的項目,個人博客很少有,常見於提供流媒體服務、書籍等媒體文件ddl的資源類站點。

 

對於第二類人/通用現象

而最有可能會的事情是:

他們會尋找解析vip影視的網站、盜版流媒體網站(有無廣告根本不在乎),也會更傾向於採集類的導航站,而對其他內容不屑一顧。

  • 比如前些日子「百度網盤可以用ce的變速功能「破解」客戶端限速」。在一兩天內被各種傳播,加以誇張的描述方式,不難看出激動的情緒,尤其是一些高價值的資源類站點,到了第一類手中,第一反應或許也是在各種表層互聯網群體聚集之處進行「炫耀」。而這,無異是給站點帶來了大量的垃圾流量和資源占用。

 

以及還受困於「哪個才是正確的下載鏈接」「怎麼解壓?」「什麼是根目錄?」「這網站是詐騙吧,怎麼點進去要下載軟件,沒法下載啊」……

你所視為基礎的事物,是他們尚且需要學習的,而你所認為平常的事物,是他們需要大量經驗累積才能知曉如何操作的,此時你給他們一個站點,他們又是否能真的利用?

  • 比如各種下載站的「假下載按鈕」,點擊之後會到廣告頁面,輕則下載垃圾軟件,重則下載病毒軟件。
  • 以及國內下載站較為盛行的,下載之後的安裝包附帶的各種捆綁選項。
  • 再比如主流需求的bt站等資源站,在初次點擊的情況下會跳轉到新頁面,新頁面是廣告頁,甚至是多級網賺短鏈做中轉,亦有很多陷阱信息。

這對於稍微有經驗的人來說,本來就可以直接繞過的小陷阱,只是增加了時間成本而已。但對於表層互聯網群體則是步步「致命」的重大陷阱。也是這些虛假信息的主要目標群體。

 

想象一下,「看大學生玩電腦」梗中描述的場景真實的發生在一個人身上。

這就是鮮活的例子,對你來說,或許安裝個盜版遊戲就只是 下載 - 安裝 - 使用。而對於表層互聯網的人呢?

  • 一、鍵盤、鼠標的使用非常生澀,極大的拖延了效率。
  • 二、在哪下載?如何辨別百度搜到的信息是不是準確可靠的?(你知道什麼是正版才能輕鬆分辨,可在未知的情況下,面對一群自稱正版,甚至都有搜索引擎的認證的站點呢?)
  • 三、壓縮包怎麼打開?(當然一般就算是安裝了各種捆綁軟件,也是有壓縮工具的)改後綴是什麼?怎麼沒用?(因為很多資源為防和諧是改了後綴,而windows系統默認是不顯示後綴名的)
  • 四、遊戲存檔文件怎麼用?放哪裡?
  • 五、打開怎麼報錯?(需要提前安裝.net、ddl文件,不然各種報錯,如果爆一個搜一個單獨的ddl再重新試,更呵呵)
  • 以及各種潛在的問題,比如兼容性、配置等等,還有我根本意料不到、下意識忽略的各種問題。

這些問題足以壓垮一個毫無經驗的人的心態,尤其是當他並無心接觸互聯網時。

 

比如,我說一個站點很好,說的一般是它的質量,而有些人會單純的、不加思考的忽略時間因素和客觀性從而認為你說是站點的各方面,內心自動神化它。

比如說,判斷站點實用價值最簡單、初級的一個辦法就是加「site:reddit.com」的關鍵詞看社區討論[9],而這只是非常基礎的渠道。

可表層互聯網的人一旦「只接受這種方式,卻不知道加以辨別」,或許反而會為水軍所騙(就如同現在"官號私用"以自黑為手段的商業營銷)。

比如「有問題搜百度/谷歌」,可百度/谷歌本身淪陷了呢?

  • 中文搜索,谷歌被信息農場占據過數次,在去年我就發現(似乎當時在知乎也說了)中文搜索tg出現了個所謂的「tg中文版」,就像百度的「steam遊戲管家」一樣,買了搜索引擎的廣告,占據了第一位,還有個中文名的YouTube賬戶。
  • 而tg因為涉及到某些話題和各種事件,也被部分表層互聯網的人給「黑深殘」化了,很多毫無常識的人去下載並使用它,可以想到的就是有不少人被這個假tg所騙。
  • 而這本來點進去看一眼域名就能分辨的常識級別的舉動,卻仍舊是不具備的。

更別提有些信息即便是相對而言互聯網經驗豐富的我都難以琢磨,而目標並不是多麼深奧的,也只是一些冷門興趣相關的知識,互聯網本身也並不是盡善盡美的。

 

對表層互聯網群體的想法

  溝通成本是非常高的,如果沒有說打算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耐心的教導,強行讓不屬於他適用範圍內的工具被他使用,對三方(你、他、訪問或使用對象)都不見得是好事。當然了,大家都是如此過來的。只是這種情況下,將osint等項目公開給這些主流們?這是對收錄的站點的不負責行為!

  這也是很多所謂的二次元網站的答題就只是看是否會用百度搜索,但我亦忽略原作者的本意究竟如何而認為這種提問應當存在一樣。門檻是「會用搜索工具搜問題」已經是非常低,卻又擋住非常多的人的障礙了(參考提問的藝術

  對互聯網毫無接觸的人,人本身就對互聯網的一些功能沒需要或者無關聯,在x領域沒有水平不是什麼影響人的壞事。

  再舉個例子,反主流文化在某些互聯網群體眼中十分酷,甚至不少人認為我也是其中一員,畢竟我透露過自己逛4chan,還加入了lainchan webrings,這些用戶群體的網絡畫像就是如此,可他們本身也飽受詬病,比如很多人都是學生黨——一些厚古薄今的未成年;一味的批評,但自己並沒有參與到建設中……而在這之前,他們也確實相對來說更加注重隱私和排斥谷歌等互聯網巨頭,更別提搞出付費api的reddit、限制帖子閱讀數的推特,而這些被他們詬病的外網知名社區可倍受某些群體的推崇……甚至是有不少人嫌棄Hacker News的低質量而使用lobste.rs。鄙視鏈無處不在,包括通過在xxx說「xxx質量越來越差」來自我佐證的人……

  我在表達什麼?你們的愛好如螻蟻?不,我想表達的就是「表層互聯網群體」的重點就在於這些標籤上,根據它們身上的噱頭改變着自己的看法,但並不對內容、本質有任何了解,也不從實用性上做評價,只是接收着別人介紹的框架充當自己的理解,至於接收什麼信息,全看有什麼熱門創作或社區的推送,這與你混什麼社區、看什麼資訊站無關,這是一種心態差異。

  就像通過如今的bilibili了解二次元,通過一些網絡流行的梗、原神等出圈作品認識二次元,着眼點就很荒謬,但如果這些人非常多,多到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淹死我的程度,那麼這個詞彙的定義權歸他們所有了——可這意味着他們的認知是「正確」的嗎?這需要您自己判斷。

 

  理想中,或者說,抽象的說,工具的存在就是為便捷別人的生活,再好的項目,能幫到其他人就算可以了,還挑被幫助者?比如zlib,雖然在「表層互聯網」主要群體中被濫傳播,不也是盡了應有的使命嗎?——抽象與現實處理的不公正,平衡點無法把握,也是引起偽類現象(例如剝奪無互聯網經驗者使用此類工具的權利)的重要因素。

  理想中的發展與現實中的影響是差異很大的,具體到zlib,事實就是在這種大環境下,很多人為了流量而製作大量的視頻,營銷號的視頻能有如何?在理想、抽象化的世界,就只是發個視頻給其他人宣傳下。在現實世界就是各種造神與標題黨現象泛濫,尤其是在灰色領域內,那就是巴不得其被執法部門取締。蝗蟲大軍所到之處,寸草不生。

  理想、抽象的世界固然美好,但在討論具體問題時,還是要立足於現實世界。

 

消除歧義

  以上言論一出,如果是隨機路人,會有人把我視為「舉報在bilibili分享gal的人,因為他們讓人更輕鬆的獲取了文件。對混論壇的人不公平」我一點都不會覺得奇怪,哪怕有很大篇幅都是在中和情緒凸點。不過這倒也能更加深刻的印證我所表達的想法。

 

  因為實際上信息的獲取並不難,比如情報類資源,有大量的高質量公共索引,至少認真找找,帶着興趣去找,都是能找到的,比如reddit的r/Piracy和fmhy的wiki線程,github的Awesome列表。包括galgame只能在各論壇混跡很久然後收資源?我最近在做某個歸檔計劃,數據源是別人大概整合好的ddl類站點(微軟企業雲盤),我可沒精力混論壇。

  又或者認為我喜歡造鄙視鏈,自大的在秀優越感。至於我相關創作、指路文章?請參考《獨立思考》對「事實」的評價,當他會無視其他的創作而這麼想的時候、會指揪着政治正確、道德正確的標籤的時候,已經沒有絲毫討論的必要了。

 

  很多的結論源自於一時的衝動,以及片面(但不自知)的言論。還是那句話,這不是什麼壞事,但是我極力避免與「害怕」之事。

  因此,我很多項目的門檻很低,經常有其他共同領域,在不知曉我wiki和scio系列站點的情況下,我脫口而出很多情報信息。因為資源、情報本身不是真正困擾我共享的問題,「對方是什麼人」才是。

 

  我可不想看到,有人因為噱頭而追求隱私,各種影響實際使用的偏執手段都用了,結果還是用着各種潛在掃盤的軟件/服務,甚至是用着搜狗輸入法。這不是什麼罪過,但是我不願意面對的人的類型(至少比發覺影響體驗而恢復原有生態後噴注重隱私的人要麼是裝要麼是掩蓋犯罪事實要強的多)。

  消歧聲明只是對自以為自知的不自知者,對於普通的路人來說,只是羅嗦的文字而已。

 

  比如,難免有些人會覺得我認為「app一事無成」「app罪惡滔天」,大多數人,包括我還是會通過即時通訊與社區中的人交流。

  請跳出名詞陷阱,當我們像本文這樣,討論一個事物的時候,通常是討論大環境下、整體上的效果和影響。想法是理論的指導,而不是全部,到實操上,還是以「實用主義」為主,什麼方便用什麼。

  就比如,「被詐騙的人使用花里胡哨字體的占比比較多」,不能代表「使用花里胡哨字體的人必被騙」或「使用默認、普通字體的人必不被騙」,但這也不能反過來證明「使用花里胡哨字體的人跟是否被詐騙無關」。因為從整體上,事實如此。只是將視角從理論拉到實操、從整體拉到個體時,才會有所變化。很多爭論都忽略或沒有意識到這點(或立場不允許他轉移焦點),進行各種無意義的自我內耗。

  本後記的目的就是消除這一歧義。

 

  畢竟要論「對錯」也應該是提供各種垃圾服務的頭部互聯網企業挨打,比如微信各種「猜你喜歡」的垃圾內容,百度搜索各種有經驗的人都會中招的「跳轉下載app」,和瘋狂占據通知欄擠爆不善用智能手機的人的屏幕的垃圾軟件。以及各種本應當一帆風順,卻有各種問題的現象。

  作為聖母,實在是無法忽視這種環境的薰陶反過來指責誰,當然,前提是他不做出上面文章明確表達的各種令人方案的事物(這個概念比較複雜,這裡不說了)。

 

  總的來說,表層互聯網的主要群體就是在對互聯網上認知程度、經驗尚且不夠、欠缺。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信息、情報、建議,對於他們來說是反而會危害情報本身或者他們自己的。

  就比如搜索引擎,在抽象化、理想的世界中,bing有比百度可靠之處,有人推薦你用bing,這是很好的。而在現實世界中,往往會出現「但凡知道bing也不會用百度」的言論。有問題嗎?大有問題,可以參考:wiki:《獨立思考》#社區的混沌 第二節,不再贅述。


  我充滿好為人師,看似在俯視別人,把自己置於他們之上的言論是壞的嗎?雖然我主觀上已經努力的改善自己的言辭,儘量避免自己的風格與主流間起衝突,但難免會被人如此認為,畢竟當你真的是話中人時,就會感覺到說的是自己,這是生理現象,我也不能理想化的認為這不會存在。

  但,我的目的是強調我對「表層互聯網」群體的定義,以及對這些群體中常見現象的表述,和對具體現象、事物的針對性批評,而不是對人。雖然這些話不該我說,但我認為我這種行為,至少是比「毫不負責、不加考慮地給您一些不適合您的資訊」及「自作主張封絕您與某些我認為不適合你的信息」兩個極端更好。

 

參考內容

  1. 這也是為什麼,(在Favorites中)電影、動漫的列表我之前用了「推薦」;《暗網詳解》我用了「科普」,而音游的記錄我用的是「筆記」,因為前面的我不論建樹如何,是有一個可以值得作為參考的標準(以我的喜好為基準),動漫我看的多,而電影雖然看得少,卻能夠識別質量和劇情應當收到如何評價,暗網(特指生態及衍生的用戶圈子)則是我站在上帝視角寫出的文章,而音游我只是了解了一些名詞和現象,並加以記錄而已,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建樹,比如osu!,對其的評價和我的規劃是剛入坑玩了兩天後得出的,雖然目前來看仍舊有效,但始終不能夠通曉全局,確保現在的想法到最後仍舊通用或無重大變化,所以我不敢說是科普,只是、現階段也只能是筆記,供我自己參考。
  2. 我的意思是,除了評價的客觀性(相對概念,指評價的參考樣本數/質量)不足之外強調兩個群體的差距過大,不論其立足點如何,評價和需要本就不通,雖然客觀上那些人的評價更沒有參考價值,但對於他們的同類來說或許更加適宜。只能說是大環境下,不同類型的人的評價被混在一起了而已。只是個人立場角度的價值及優劣,而非人格方面。
  3. 指在互聯網領域的中性詞,下文均同,不再贅述。
  4. 我自己也是(如:favorites:興趣博物館#休閒解壓),文章討論且僅討論「表層互聯網」範圍內事宜,視角單位以「範圍所及」而非以「人」為基礎,範圍是恆定的,但人不是。
  5. 當然,我在一些陌生人社區中,面對使用迅雷下載bt資源的行為都是保持沉默的,就算說了,也只是稍微簡述下bt的基本原理,從而說明迅雷等是如何「吸血」的,並且同時會加以聲明自己只是闡述現象而非譴責。畢竟大勢所趨,能譴責的動的也只有老實人,另一些人該怎麼做還是怎麼做,致使只有老實人受傷(畢竟迅雷/115等的離線庫確實已經成了規模)的行為我實在是做不來。
  6. 包括後文提及的個人站點均以osint項目所羅列或預計羅列的個人站點為例。
  7. 當然,除了極個別的,我也沒捐過。
  8. 當然搜索引擎確實會參考熱度等信息決定排名。
  9. 原本貼吧有望成為國內最真實的評價社區的,可惜作到這種地步,完全沒希望了。而reddit也在逐漸作死。

 

互聯網死亡論

信息的隱晦

  我一直是「反圈子」派的,因為我最擅長(或者說「習慣」)的是獨自爬兔子洞,而不是與人交流——儘管往往與人交流才效率更高(對方優選情報)、拓展性更強(其他未涉及領域)。所以即使我零英語力,經常受困於翻譯表達的不精準和翻譯的繁瑣度,但我仍舊對中文社區相對更加牴觸,質量問題仁者見仁,並不是這一想法的根源,而是因為太「隱晦」了。

  中國這麼多人,雖然有很多人分布在低收入和低教育地區,以及只有相對較少的人有環境、條件、意識去真正的逛互聯網社區,但是就總量來說也是非常多的人了,不出一些大佬不可能,各領域都有很強的人。我也在一些社區內,不是那種「在其外」的亂七八糟的付費論壇或者垃圾社區,而是質量非常好並不輸於同類的外國社區的「在其中」的社區。所以我更能領略到中文社區,尤其是在不混圈的情況下的泥濘道路,是從認知開始的。

  外國社區,基本搜關鍵詞找一些主流的社區,或者 关键词 + site:reddit.com 看這種主流社區對其的相關討論(當然要對症下藥,但無非是幾個知名站點來回換,比如IT相關的ycombinator),就可以循着線索一步步找到更多信息。國外絕大部分社區,幾乎是所有非專業/學術向的社區(這些我觸及不到),興趣向的領域都可以鑽兔子洞,不會斷。除了某些純邀請制的,基本上都有門路,可以從零深入。而國內很多搜領域的關鍵詞壓根搜不到的,而且付費的垃圾論壇較多。貼吧原本可以和reddit一樣成為大而廣的真實(可供參考)社區,但自己發展成這爛樣子,基本廢物;知乎對於一些小眾領域還是不行,而且推廣營銷類內容泛濫。基本上都是要靠跳板——先了解並加入領域內的一個可靠社區,然後靠裡面的言論深入兔子洞。

  區別就是成為「在其中」的門檻。國內容易斷、彎路多,運氣成分大,鑽洞難度upup,及其容易失去動力和迷失方向。國外一條鏈到底,我 PT資訊統合 的初稿就是在沒有進去外站的情況下,沒有參與社區(當時有內站但並未參與社區討論或參考社區內的帖子)的情況下寫的,真的進入知名外站對其熟悉後,也沒有什麼改動,只是加強了對站點實際情況的印象而已。

  深入兔子洞時,一開幾十個標籤頁,個個都有用、提供了線索,並且在最後成功深入(了解到想要知道的情報)的感覺是極舒適的。這個過程可以完全的獨自一人,靠公開信息(開源情報)去整理和研究。而國內基本上小坎看運氣,三拐兩拐進垃圾站,於無用信息中徘徊,最後要深入也得具體進入社區才能。這也是為何我也身處一些領域內,受到「圈子」的福利和便利,但仍舊反「圈子」的原因(一種精神立場,而非會執行的態度)。

  還有很多不出世的好項目,純碎的靠緣分。這個倒是國內外通用,但是因為種種元素(主要是主流社區人群素質,和大環境的接受度),國內的藏的更深更隱晦。並且大量缺乏有錢有閒有愛好的群體去長期支撐某個大型項目——是的,很多知名項目的維護者都寥寥無幾,甚至可能只有一兩個活躍管理員,因為符合這些條件的人太少了,如果缺乏任一元素,都會帶來極大的阻力,同樣的,如果三者齊聚,在目前的互聯網有一番作為還是很容易的(指真正可以為之堅持與探索的情況下)。

 

  爬兔子洞需要的是數據收藏癖三要素的「收集力」,這個更多的是需要經驗和潛意識,比如在製作 「*chan」 時,兩個lain題材的討論板,我就是下意識的輸入「/lain/」並回車,並且成功訪問到「隱藏區」,這個運氣成分很大,但行為與結果間不是沒有聯繫,畢竟嘗試也只是幾秒間的事沒,而如果是被人指導一步做一步,那就是非常折磨人的,我的「失敗」次數幾乎數不過來,可一旦成功便會有收穫,即便不成功也總能找到其他渠道得知該信息,只是多費些精力而已。

  這種方法不具備通用性,我的能力也尚且不足使其教程化。純粹的下意識,多試、多測、多觀察,當然,這個過程最好是發生在「下意識」的情況下,不然會非常非常累。正如很多微小的人可以支撐龐大項目一樣,很多較大的推進都是來自於對一些微小事物的捕捉——以及對事物的理解度,但這些「不依賴於可循的邏輯的細節上的決策」在決策誕生時並沒有什麼奇怪的,可能是一閃而過的無數念頭中的一員,只有它被實踐且證實有用後才有了價值,這種順手為之的下意識,只能靠慢慢的累積經驗和多動手的意識來培養。

 

互聯網的頑疾

  誠如開篇所言,這並不是中英互聯網的質量、雙邊人才素質的問題,而是封閉程度的緣故。互聯網發展的階段、歷史遺留因素、發酵出來的風氣問題、上網群體的生活重心、壟斷企業的話語權等多重因素的干擾下,國內的信息嚴重依賴於封閉社區(諸如QQ群、付費論壇),而這一現象隨着Discord的崛起、reddit的做死(如api收費政策)、論壇的衰敗等因素,也在逐步蠶食着國外互聯網。再加上AI生成的spam,這也是一些復古派、反主流群體強調的「互聯網死亡論」的幾個核心論點。

  他們也確實悲觀到了點上,國外社區也在走封閉與極端的道路,人們拋棄公共場合轉而使用更「方便」及易於維護的discord等私有社區,reddit也在走頭部社交平台私有化的道路,以限制API為引用戶與站點進行了鬥爭,最終以大量sub轉為私有、大量用戶離開收尾,它已經以底蘊為代價繼續運營,日後很有可能——甚至已經在——走貼吧的老路。為了獲取與之前同樣的內容,你現在需要參考更多的信息來源。

  互聯網會消亡嗎?我的想法是不會,但會演變的更極端:隱匿的更隱匿,公共的更公共;繁榮的更繁榮,頹靡的更頹靡。但這並不全是壞事,因為主流的勢越大,反主流的勢也會越大,它們的差距與它們的體量增長無關。就如同我常強調我的精神領域與物質領域的不對等使我飽受折磨,我在未「二次覺醒」前至少不會如這般無奈的承受這一切,但給我一個機會消除我的記憶讓我回到那時的水平,我會樂意嗎?追憶總歸只是追憶。

  互聯網更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主流群體」的問題,人們缺少自己的思考,逐於主流社區中流行的概念與言論、逐於當前帖子內的口風,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聽話不聽音、多線程混戰(一般是揣着明白裝糊塗)、關鍵詞捕捉、趨炎附勢。甚至我也不能倖免,心中有想而不發,可看到一個來歷不明的人說出與自己想法相仿的言論時竟能增生一股底氣,這可以理解,但又覺無奈,是因為我心中對這個話題沒有把握嗎?還是秉持「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不想與人爭辯呢?但無論如何(包括但不限於形成原因),主流群体的問題很嚴重,並會越來越嚴重,這會導致互聯網利用率的兩極分化,一方愈加側重於探索,一方愈加側重於天降。這對於已經累積起一些經驗和渠道的人來說或許不是什麼問題,但對於初入互聯網的人來說卻是平白增添了很多學習成本、誘導因素,長久來看這不是什麼好消息。

  這個問題說是問題,是個很嚴重的問題,說不是問題,那也是無關緊要的小事。前者的立場類似於我的聖母想法,人生而平等,至少成為不應該是什麼稀罕事,而阻礙人們前行正是這種一道道無形的門檻,這對於農村出身的我來說再為熟知其中影響不過,不應該如此的;後者的立場就五花八門了,但這本就是人力不可抗的趨勢,甚至貿然行事(如行推廣事)可能會造成無法預料的後果——只要「主流群體」的現象未解決,將事物推至公眾面前,就永遠是無法預料禍福的,人們需要的並不真的是信息結晶,而是去摘果的意識,而這是一個體量非常龐大的問題。

 

流行面具後的陰險

  我們將視角從互聯網社區內部轉移出來。現有的智能設備中,手機的字號被我調為了最大,電腦的文本縮放也設為了130%,除了對眼睛更友好外,看到最多的便是前端設計的缺陷。例如微信的二維碼名片中二維碼過小、原生安卓系統(示例為13)軟件文件夾內圖標間距過大(同時文字並無變化)、各種網頁位於邊界的元素被擠壓出可見區域……我想要批判這種現象嗎?如果是的話,那單安卓原生系統設計上的「缺陷」便罄竹難書了。更別提細分到各種不得不用的壟斷型服務的反人類設計,無法關閉且「誤觸」無二次確認的微信拍一拍淘寶不知某次更新讓搜索失去其應有的作用冠名「內測」的騙下新版本、「XX未來可能會倒閉,但絕對不會變質。」的廉價承諾……

  如果要批判,它們自然是罪大惡極,但罪大惡極的只是它們嗎?我甚至下意識的忽略了不斷閹割web版內容將人逼到app內、限制舊版本的功能逼人升到具有更多廣告的新版本的行為,因為它普遍存在而無法抵禦,如此,竟讓很多設計缺陷帶來的憤怒凌駕於卑劣手段。

  大力開發web頁面的人又是神聖偉岸的了嗎?當我發現在我設備沒有任何變化的情況下同一個屏幕內能看到的有效內容越少越少,當裝飾性的元素被無節制的用在承載信息的區域上,當元素的對比度越來越低、字體越來越小、無意義的空區面積越來越大,當網頁需要的更多的帶寬與內存只為了增添無數個偷盜訪客指紋的腳本,當簡明直觀的圖標被替換為扁平化且難分辨的矢量圖片……當這種設計成為趨勢,並被冠名為「現代化」的設計,當樸素被訂上「復古」與「簡陋」的標籤,當他們將簡約與過高對比度且文字過於緊湊的上古設計混為一談,並影響着新旅客們的認知時,除了憤怒,還能生出什麼情緒?

  論壇在消亡,由於維護服務器的費用與用戶群體的傾向,人們朝着大型社交網絡靠攏,而大型社交網絡朝着封閉、專有退化並成為了用戶的敵人。在《致WIKI訪客書》#致遊客書中第五問羅列了一番主流社區的「罪狀」,除了創作外,我們應嚴格審視主流社區的道德標準只為了避免成為主流社區的傀儡。請問,主流社區推送算法是合理的嗎?請問您能控制廣告的數量嗎?請問您能阻止它們實裝彈窗廣告(包括不更新就限制已有功能的更新提示)嗎?你能不讓其設置各種形式的開屏廣告嗎?您能確認其推送的信息是逢君之惡的信息繭房還是面面俱到的?您能阻止來自官方賬戶的無法關閉的廣告推送嗎?您真的對功能有建議權嗎?你不能屏蔽知乎各種花里胡哨的官方營銷號的推廣,一茬又一茬你根本屏蔽不過來;你不能屏蔽運營商官方賬戶的垃圾資訊推廣,因為他們打着公益短信的噁心幌子而又必須要用它查詢或接收話費情況否則你需要下載更臃腫的app、給你發送流量使用過多的提醒從而推廣流量套餐可完全沒想過你是從不用流量的八元套餐;你甚至有時無法通過京東購買電子設備因為你是黑號哪怕你從未拆單或一年退不了一次貨但他們連黑號的存在都否定了;你不能真正改變流媒體平台對你的推送內容,你當然可以用不感興趣等功能,但它會將購買了推廣流量包的內容插入到視頻版面的各處區域;包括安卓(原生)系統,在某一次更新後,你會發現多出了很多無用的功能,但你再也無法選擇占不了幾kb的狀態欄的圖標樣式,你也不能讓天氣使用你的自定義位置,你要麼授予定位權限要麼它就基於IP;你也不真正擁有言論自由,比如你無法在YouTube談論對於西方國家(美國為主)的政治敏感內容,你也無法使用被它們認為是惡意服務的工具託管文件(例如TPB系尚存活前)。實例不掌管在你手裡,你就只有使用權,你不能將它們當作秘密基地。它們隨時會變,變得再也看不清,而你的內容將被其侵占,成為它們吸血更多人的動力源泉,屆時即使他們屏蔽了搜索引擎、不讓訪客閱讀[1],那他們也有您的創作做為肆無忌憚的底氣,哪怕是「刪掉」您的創作[2],只要有冠冕堂皇的藉口,您又能如何?某乎之前還可以索求自己的創作備份,而等我再問已是不允。

  它們已是敵人。

 

參考內容

 

互聯網復興論

  互聯網死了嗎?不,只是行駛卑劣手段的人該受到應有的懲處,互聯網活着,不論是國際互聯網還是中文互聯網,它們活着,並欣欣向榮的,積極向上的,越來越有生命力的,完好的活着,等待着人們的探索。

信息的流通

※ 本節只從信息的流通性的視角上進行敘述,其他部分對「表層互聯網」及對「主流群體」的批評則是從既定影響上的敘述。注意區分。

  隨着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在主流群體聚集的地方發各種「優質站點/資源」內容,這些東西就會隨着這些推廣視頻進入人們的視線中。理論上這也應該是營銷推廣視頻的真正的模樣——首先提及要內容確有價值,而這個趨勢正逐漸形成,無腦割韭菜的時代在褪去,互聯網不再是純粹的採集、信息農場生產者的後花園,這是好事;但這也意味着互聯網上的佼佼者正從事着營銷號的工作,這是壞事。

  本節的提問是,優質資源難道要按群體質量分配嗎?

  在我上學期間,我只會摺疊飛不遠的簡易紙飛機,我也對摺紙沒有任何研究與興趣,但有人會疊王八盒子,雖然也很簡陋,但對那時的我來說,確實非常棒,如果那時我有網絡——嚴格來說是訪問互聯網的條件,當我在抖音這種「表層互聯網」、「主流群體」駐紮地搜尋相關關鍵詞能看到更多豐富的、有趣的、易復刻的教程,我是否能擁有更多的歡樂,乃至於將摺紙培養成興趣?

  我剛上網的時候,像很多初入互聯網的人一樣,下載軟件會附帶一堆捆綁,甚至讓電腦中過毒,但我什麼都沒法做,只能讓父親帶去電腦店重裝系統,即便互聯網不是一片淨土,這種最基本的類詐騙手段消失,我又是否會對計算機增添很多熱情,有更多的時間在了解內容而不是規避坑洞上?這些東西憑什麼阻擋人們獲取有需要的內容?

  我不是一個好學的人,這也是我只有初中文憑的原因之一,但這不意味着我對故事不嚮往,我想了解一下古代笑話/故事,難道我需要深耕史書?我應該第一時間想到《笑林廣記》、《龍文鞭影》這類匯編書籍,而我了解這些書籍需要我對相關知識多麼精通嗎?不,我應該在搜索引擎如實描述就得到這些參考答案,甚至是閱讀隨機推薦的文章、視頻時,就了解到這些信息。

  誰侵犯了誰的權益?信息的流通這個過程就應該是逐漸的精簡、優質,從而取締劣質文章。

  標題很誇張?試問,在當今互聯網這是某一領域的個例否?用來牟利?試問,牟利方式是靠點擊獲得平台分潤還是付費閱讀?名亦是利。目前唯一可稱作問題的是,信息的流通、營銷號團隊/個體是不受控的,我從他們身上窺視互聯網傳遞信息的趨勢,但無法窺視他們自己的言行規範,無法得知他們是否會有節制,將本就見光死的事物作為噱頭廣而告之。

  這就是一把雙刃劍,但若我能決策,我總是贊同在「表層互聯網」談論那些與他們「不符」的事物,因為這是文明的進步,否則至少我的知識會匱乏很多。

  好為人師、各種道理也只是一兩句話,但為何有人聽了又聽,還毫無變化?事物自由它運行的規律,見光死的事物本就大都封閉、自有一套規則,可以儘量規避曝光帶來的影響,這或許會損害部分人的利益,但相對於所有互聯網群體而言呢?你可以不在乎,我也害怕曝光所以退出主流互聯網,但我無法因此而抨擊這個趨勢。

  事物不應該那麼隱秘與不為人知,消息不應該如此封閉,互聯網不應該有「誰能了解什麼」的閥門。我或許在看到眾多折枝教程後仍舊不會養成興趣,我或許會玩一會兒就會膩,但互聯網不應是那般功利,當我想的時候,我有資源可以利用,當我不想的時候,我可以沒有負擔的放下,這才是互聯網的價值,給予我們——尤其是在物質領域並不具備突出條件的人們——更多的機會,讓我們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曾幾何時,ai、深度學習還是晦澀的存在,但自chatgpt出世以來,各種資本下場,就像工業化對手工業的降維打擊一樣,我們可以輕鬆的使用各種ai工具、獲取各種模型。就連「主流群體」們都能對此侃侃而談,哪怕他們將一般3d模型渲染出來的視頻當作風格略有怪異的ai視頻只因它們從未主動了解過這些事物只是在趨勢下只知曉ai所以壓根無從分辨,難道這種洪流(技術流行於技術小白中)也應該阻止、批評嗎?

  互聯網在壯大,也會一直壯大, 互聯網永遠不會消亡,掌握了恰當資訊、踏入了恰當路徑的人會對守舊派進行降維打擊,事物在消亡,也在崛起,死亡的是厚古薄今派對過去的幻想,興起的是踏着它們屍骨匯編、總結、提純、精進的無數「表層互聯網」、「主流群體」出身的人們。

 

互聯網與我

※ 高「關於我」警告。

  在初進電子廠時,我自己一個人住宿舍,我實際享受到一人宿舍了嗎?是,看起來是我一個人,用起來是我一個人,那不就實際上是我一個人的宿舍嗎?但我能控制嗎?不能,沒新人是基於我的意志嗎?不是。「里我」同樣,看起來里我是我,里我的思想也是從我腦孕育、我口敘述,但里我是我過去的生活軌跡所能孕育的嗎?不是,里我的出現、發展乃至於消亡是受我控制的嗎?不是。

  這就像老天爺給我安排了間一人宿舍,但這個過程不由我所控制,既不受我的意志而改變,也非我的特性而誕生,相反我被賦予的特徵,是被賜予這件事物後才誕生的。在這種基礎上,不論誕生了何物,終歸是基於被賜予之物而不是真正的我。

  我住了一天的單人宿舍是如此,我住了一年的單人宿舍是如此,我住了很久且來無數新人包括與自己有相似性的都沒能住上我的宿舍或單人宿舍那也是如此,我住單人宿舍是對過去的總結,而不是未來的預測,因為我不知道人員安排的規則或規律。因此只有過去的里我才是我的一份,而未來的里我是不受我信任的。

  因為從客觀上說,這個主觀臆測的存在是對某種行為及思想所浮現的模式及標籤的總結,是與常識下我人生軌跡所應有的行為及思想部分分割的產物。而不是某個真正存在的我,這部分的底層邏輯不受控於我的控制,因此我不認為它是我的一部分,無法對它完全的信任。我是說,作為一個實體,在時間的糅合下,它就像我一樣是我,並不會產生異物感;作為主觀臆想它只是我部分行為及思想的模式及標籤的匯總,也就沒有多重思想或人格之分,因此從思考層面上它就是我。但從衍生過程上看,我完全就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奪舍了,只是對方(里我)本身不承載或者說沒有被我感知道明顯的異常信息(如記憶),只是從思想模式上進行了影響,而所展露的思想模式從邏輯上是符合我過去的(不受道德正確控制良善),只是程度與深度不符罷了(而這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大方向只有幾條路,區別就是程度與深度)。

  在這些的基礎上,我自然信任里我的產物,但我不信任里我本身,尤其是以里我的深度作為基礎上換取的東西(如它人的友善、創作能力)。

  您可以看下我的簡歷中對我過去的描述。這就是我那個時代非常非常普通的農村小孩的生活軌跡,與他們不同的是,填補他們日常的是「與小夥伴玩耍」,填補我日常的是「空想」,或許有人想說了,日復一日的空想肯定會增強我的想象力和思維活性吧!如果我是小說的主角,那麼,是的。但我不是,不管是我小時候還是現在,我空想故事仍舊只是爽文,比無聊透頂的套路文小說還無腦。它們陪伴着我日復一日,占據了我所有無聊的時間,我的審美亦是如此。作為消遣,它們很成功,但如果說在世俗中對生活有什麼積極方面的正向作用,那我說不好,至少目前來看,填補了我空缺時間防止我胡亂想導致走向歧路或許也算吧。

  我看到與我同時代但生活在物質條件更好的區域,由此能滋生出教育意識更強的家庭中的孩子們時,我並不嫉妒。我看到現代農村孩子們從小就能(即使有管控)接觸信息化時代的設備,雖然他們與物質條件及教育意識/能力更好的地區的孩子的差距,與我那個時代相比似乎更甚(信息的雙面性),但他們擁有了一條路,在互聯網的信息網中充滿着機遇,這種機遇或許並不能給物質領域帶來富足,但可以填補人們的空缺時間,用堆積起的娛樂產物而不是顱內空想——儘管奶頭樂再不堪也不是我這般幼稚孩童心思構想的幼稚爽文可以比擬的;可以根據需求與好奇在各大流媒體平台中接觸到免費的知識。這就足夠了。

哥們,您可能陷入了一個誤區,奶頭樂並不會侵蝕我(我是說不具備「里我」這個天降思維模式前的平庸的我),它作為最「低等」的娛樂方式還沒有這麼大的權利,侵蝕我的是令我沉迷奶頭樂原因,例如只有碎片化時間、無其他替代產物。難不成您認為自己在腦內利用匱乏的想象力構建的幼稚爽文比它們花費精力生產的短視頻還要好?這就像在爭論民國愛情浪漫還是五代十國文人風雅一般可笑,有人代入出淤泥而不染的翩翩君子,我只代入在死寂的荒蕪中聽到絲絲鳥鳴的迷路者。

  對於出身非經濟良好的家庭的孩子來說,其牽引的一系列問題,如教育意識、娛樂方式、教育資源乃至於生活意義等各方面都由虛擬產物去填補。這自然也會引起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即便在社會生產力的推進下不至於為溫飽發愁,但也無法解決監管人缺少具有良好教育意識及能力的現狀,哪怕只是合理的約束上網時間,甚至缺乏多戶外接受陽光照射防止近視的健康知識,還完全不能給孩子提供什麼路線,只能靠輿論或勢選擇方向(一定程度上依賴「刻板印象」,比如女孩學琴),也無法分辨其瀏覽的信息是否「健康」。但這一切問題在互聯網龐大的信息網中顯得微不足道。

  因為這或將是(他們以)非物質領域改善自己見識並影響到物質領域的唯一渠道。有人用互聯網作惡,有人用互聯網牟利,有人用互聯網踐踏你的尊嚴。但相較於互聯網帶來的可能性而言,又似塵埃般渺小。禁用互聯網,扼殺的是機會,那就要問問你能給的生活,與這個機會誰更可靠。

  包括了我,如果沒有互聯網,也就沒有系列站點,我在現實中並沒有談話對象,沒有網絡上與人談話的經歷,也就沒有那些種種文章。從我的生活中剝離了互聯網,空想會占據我所有的時光。即便是里我,也無法從灑滿幼稚爽文的土壤中脫穎,那是神話。

  現在,我記憶力不太好,這無傷大雅,因為我背後有着邏輯與思想,我背後有着系列站點宣告我的「功績」與過往付出的努力。我的想法很亂很雜,這無所謂,我這是在精神領域中翱翔。如果沒有互聯網,我將只是一個普通的初中畢業的腦子不太好用喜歡胡思亂想的不太會說話的邊緣人而已,如果是那樣——我是說如果我沒有其他的非悲己創作,我沒有里我所賜予的更高層次的精神視角下的悲己創作,你真的會對我這些胡說八道能提起閱讀欲望嗎?而如果我沒有互聯網但世界有互聯網呢?我看着那美麗的世界與我契合但不可得呢?這就是當下這一代孩子中的個別悲劇會面臨的,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特色的「平民天才」。如果我沒有互聯網,我不會知道自己有什麼能力,但他們有,他們也有契機知道,但知道的越多,精神領域與物質領域的差距越大,這就是我對此類「悲劇」定義時主要着眼的對象。這股反差會撕裂他的生活,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我一樣因為缺失經歷支撐而將人格人為分為表里我,從而根本上不信任/認同里我,尤其是物質領域上,也就不站在里我的高度去看,自然也就不怎麼受反差的影響——或者說能夠向「理性上過往經歷軌跡同世界其他眾生相較會擁有的人生」妥協,但即使如此,也夠我喝一壺的。那麼有着經歷支撐,切實的因為自己的學習與經驗堆積起來的人們呢?他們又該怎樣?

  我經常說我並不喜歡思考與好為人師那一套,這從來不是妄自菲薄或自謙,站在流水線及嗡嗡作響的機台前去感悟天地人生?這笑話挺好笑的,但開多了是有生命危險的。但起碼,我是可以擁有這個擔憂的,而那些被我定義與未被定義的「平民天才」們,有擔憂這些事的福報嗎?

 

  互聯網是我另一個家,如果我能脫離血肉之軀,那它將會是我唯一的家。我說系列站點是我的全部,或許你覺得太誇張了,但我想說,太保守了。

  系列站點對網絡上的過客來說或許只是一個網站、博客,對於系列站點的讀者來說或許是一些網站與項目的集合,對於知曉我情感的人來說或許系列站點是我全部的心血的凝聚之物,不止是作為個人博客分享我的生活,系列站點的各個欄目版塊都是我過往生活的經驗匯總與那龐大時間中的經歷堆砌而成;有我的情感、我的喜怒哀樂、我的思想、我的見聞,亦有我深入某些領地的經驗總結,一些項目還包括了我整個互聯網生涯的心血,如果它不是我的全部,那什麼才是?是的,如果它不是我的全部,供我自由高效的處理它的電腦不是我的本體,那什麼才是?不存在的現實中的人際關係/友人?並不對我分裂但難以彌合的家庭關係?為了補全家庭關係與社會輿論的裂縫而走我極不情願的人生路線的選擇?出於理智並不厭惡但絕對不喜歡的工作?並不貧瘠但無力支撐非膨脹欲求的經濟能力?那少數基於現實但無力實施的興趣?

  還不夠,系列站點遠不止如此,線上的系列站點只是承載於服務器的一個分支而已,系列站點的核心從來都是在我電腦的文件夾中,《歧路》編寫並發布於2024年07月11日,但該日00時系列站點便離線了,而這篇文章現實的發布日期及系列站點上線日期均是是7月18日,可在這期間起居注也有更新,這不是很奇怪嗎?並不,因為離線的只是線上的未續費的系列站點,而本地的系列站點並無離線一說。線上的系列站點只是本地的投影,各種項目亦如是。系列站點於我,如今已經比我於我更重要了,而這一切,受互聯網的祝福。

  互聯網予人歸宿,予人信息,使視野開拓,使機遇增多,使胸懷世界,使其新生。

  互聯網死亡論的持有者,及他們所懷舊的,到底是什麼?是只有少部分入的自己眼的人組成的貧瘠土地還是靠資源差獲得的無門檻博覽不受低學識者污染的機會?亦是「固步」的自己所能利用及熟悉的社區逐漸消亡而又無力尋找新興事物的感慨?借題發揮、見證了互聯網主流社區更迭最後只能看到壟斷性主流社區的老登?互聯網,應當面向所有人,給人以接軌信息化時代的機會,哪怕只是瀏覽奶頭樂視頻,但相對於幼稚的空想,如果這是死亡,那什麼才是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