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碎碎念

出自Wired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Q&A

Q:这个指南会适合我吗?
  • 本篇文章的宗旨是幫助萌新,像我一樣不過更缺乏IT相關意識的人準備的,一些操作或許在內行看來很愚笨或繁瑣;以及有些舉動是以「私隱」換取便利,具體要犧牲什麼私隱,我會在對應章節詳加說明,並給出替代方案。但你應該在閱讀前就知道這兩點,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繼續閱讀或尋找其他指南。
Q:我看不懂怎么办?
  • 文章不止提供一條路線,所以對於你不需要的線路,可以直接跳過;對於文章中出現的或許會使人疑惑的名詞,我會儘量解釋和標註,如果你認為有些地方你聽不懂、抓不住重點、不知道怎麼操作,你可以直接告訴我(主站貼的郵箱聯繫)。
  • 如果你的需求只是簡單的而建立一個mediawiki或者typecho框架的博客那麼實際上是非常簡單的,因為這篇文章我是涉及了多個方案、需要考慮到多子站用戶的體驗、有時候還要解釋一些東西,會顯得比較繁長,只是說說「把不需要的忽略了就行」並不能真正減少純萌新的閱讀壓力,如果你想創建一個記錄生活的個人博客, 那也大可直接郵箱聯繫我,向我告知你想用的環境(國內/外伺服器?國內/外域名廠商?自建/寶塔配置環境?mediawiki/typecho/其他框架?)我來告訴你應該具體怎麼做。
  • 不要覺得可能問題很笨,或者文章明明寫了但是沒能意識到就不好意思開口,倒不如說,這篇文章的立意就是解決這些問題,解決「我本意是面向萌新,可無意識的書寫風格並沒有真正幫助到萌新」的問題。如果大佬不需要、萌新無法做參考、跟其他所有指南一樣的話,我為何要寫這篇文章呢?
Q:成本问题
  • 建站的成本可高可低,以系列站點為例:
    • scio.icu、wiki.scio.icu、blog.scio.icu很長一段時間在阿里雲1c2g1M(CPU:1核,內存:2GiB,寬帶:1Mpbs)配置的小機子上;其中域名是四字母的溢價域名,5年250元(詳見:建站/域名,伺服器每年87元,無CDN等增值服務;每日訪客共計約80+(詳見wiki:記一次站點訪客量的分析(2024-03-22),沒有遇到性能瓶頸(mediawiki及php/mysql升級後常有提交編輯時保存緩慢的問題)。
    • scio.eu.org、oicsp.scio.eu.org在綠雲1c2g1Gbps(詳見:建站/伺服器,配置的小機子上;其中域名是nic的免費域名,伺服器15美元/年,性能、網絡線路都不如阿里雲的機子,用來託管靜態網站或存儲少量圖片當圖片伺服器還行(20GB硬盤)。
Q:你为什么要创建SCIO系列站点?
  • 記錄生活、記錄見聞、記錄想法。如果運氣好,還能向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或成為與人聯繫的橋樑。
  • 事實上,SCIO系列站點令我受益匪淺,因為不論我的風格是什麼,我在用心創作,我在努力的打造我認為的個人空間,不被流行社區的浮躁所侵染,僅屬於我個人的,以我為中心的秘密花園。
Q:我有必要创建自己的站点吗?
  • 重點不在於「建站」本身,而是滿足心理上的需求、填補生活的空缺、記錄生活中的幸與難、成為與人精神交流的窗口……至於是個人博客,還是某些社區論壇,或者是公共社交平台,再或者自己的秘密記事本,都無所謂。
  • 它可以充當記憶的節點,做的一些研究不記錄就忘了,比如地平線4穿越,當然可以重新了解,但不如一開始就進行記錄。或許就像餓怕了的人有機會就會瘋狂吃,我也會瘋狂的記錄,行為是否有意義要看它能帶給你什麼反饋,不是別人而是你的感受。當然也要避開陷入只為了創作而創作的情況。
Q:我想写的文章已经存在更好质量的了,还有写的必要吗?
  • 當然,文章不只是寫給別人,更是寫給自己,或許別人的文章更全面、更有深度、更有技術力,但自己寫的才是最適合自己的,我們總會遺忘,當我們忘記某個操作時,如果在過去寫了,那麼你現在就擁有一篇最貼近你思維方式的文章。未來的自己,就是最有價值的觀眾。
  • 除此之外,寫文章不只是複製粘貼,而是對學習的總結,通過邏輯順序系統的復盤了一遍思路,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學習,當你能解釋透了,你也就理解透了。
  • 一般技術(尤其是工具類)對於我來說有四個階段,會用知道步驟在做什麼、(如果可以)能夠根據需求定製步驟、曉得技術原理。第一階段為照葫蘆畫瓢,第二階段可知曉命令邏輯,第三階段可熟練運用該事物,第四階段就是技術層面。比如wget、ffmpeg,無非參數堆疊但能行諸般操作,而這並不需要知曉其底層技術原理,能捋清參數含義即可自由定製,既然如此,這個學習過程便大有可記錄之處,是貼切自己思路的記事本/備忘錄。觀眾可以只是自己,自己便是最大的觀眾。
Q:我没有那么多要写的东西。
  • 我也沒有,雖然初代SCIO系列站點確實規劃了一大堆東西,但大都是「關於我」的,我根本想像不到未來能寫出什麼,過去如此,現在也是。創作的重點不在於此,你無法規劃所有東西,而在於累積,以及把握住想法。
  • 很多項目就是如此誕生的,當我想到「唉,這個要用吧,數量太少,不用總感覺可惜」時,我總會選擇為它們創造一個項目,wiki:小知識中對家鄉話的記錄,目前體量最大的單篇文章wiki:生與死,系列項目wiki:《谷人日記》……包括本文章都是這麼來的,因為累積是一個過程,給了想法機會,才能知道它們能走多遠,把握住靈感,才知道自己的創作力。
Q:可我只是个萌新。
  • 對於指南類:除非硬寫自己都不了解的事物,那麼萌新也有其獨有的利處。
    • 對於別人:其中最顯而易見的便是視野。是啊,大佬們看的更深、更遠,有太多晦澀的東西對於他們來說是常識,以至於他們做不到從萌新的視角、從尚未成為大佬前的自己的視角去看待事物了;
    • 對於自己:「當你能解釋透了,也就理解透了」。
  • 對於日常類:時代進步的很快,有很多初中生甚至是小學生都在創建自己的個人博客,成為了博主!但他們或許沒有什麼好寫的,寫的日常生活也滿滿稚嫩的味道。或許有人認為他們的博客是流水賬,沒有價值,是的,從技術博客的角度上來說、對並不關心他的人來說確是如此,不過我多麼希望我能有這麼一個表達幼稚的機會,這些不被看好的日常細節,對於未來的自己而言,是十分寶貴的,這也是起居注所期望實現的。我們不在「會隨機推送內容給他人」的主流社區中,而是在自己的個人博客,又何必在乎他們自作主張的想法呢?
Q:万一传播了错误的知识怎么办?
  • 這確實是個問題,但即便是故意,也不至於因你或一些人而造成什麼後果。
  • 除了有被人說「這個人很菜」之類的概率,這或許確實是事實,但他說這句話的情感邏輯呢?是諷刺。我也是低技術創作者,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評價我的文章為「啥也不是」,如果有,我希望他們的評價(附有更高效的方案)能被我聽到,這樣才算是一個正反饋。
  • 那話說回來了,你很菜就沒有資格寫指南了嗎?我無權定義,但我的意見是這要看程度,或者說「自知之明」,自己究竟是個什麼水平並不難知曉,只要剝奪心中那股「我其實不懂但我就拒絕思考以自己很懂的語氣與態度對待自己」惡魔思想的生存空間,就足夠了。
  • 最簡/優路徑/解自然是上善,但試問,即便並非「筆記」而是以「寫給它人閱讀」為目的,世界上就有那麼多的教程存在了嗎?這是個度的問題,把控不好容易出現「一個教程錯誤描述了某個東西,導致其他讀者都錯誤理解了它,然後它們再傳播給其他人,再加上各種轉載之類的,最終讓錯誤的理解鋪的很廣」的鬧劇。但這會由社會自行調節,包括個人影響力、指南數量等。
  • 無論如何,也不是比背地裏嘲諷能比較的,等哪一天社會調節到這類教程再無立足之地,那才該考慮這些事。
  • 當然一切的前提是你不能在反思/自省後明知不懂而不進行聲明又硬裝懂,或者直接複製粘貼(採集)垃圾內容,又或者以理所當然的態度對待連自己都沒實踐過的方案。不止對讀者,對自己也不好。
Q:可是我不了解任何IT技术,我不认为我能学会,或者不认为能做到后续维护。
  • 你只是因為對這整個行業缺乏了解,所以對別人視為基礎提到的名詞都感到困惑,從而認為自己不可能抵達成功而已。要精通或高度DIY?或許很難,或者能做到但花費太多時間精力,但如果只是像SCIO系列站點一樣,擁有一個可以記錄生活與想法的地方?很簡單。
  • 你只需要擁有閱讀一個長篇幅文章的耐心,相信我,我所有的文字,都是通俗易懂的,不過或許會很囉嗦。
Q:很多人天天说自己的站被D了,我也很害怕遇到这种事。
  • 可以像我一樣,不混圈子,不亂提及站點。站點被攻擊有兩個主要原因:
  • 個人因素:尤其是以學生黨為主的群體,在創建個人博客時,精力重點總會放在換友鏈而非創作,但不對社區(推廣地)做任何審核,無限類同於商業化站點到處留連結;而他們所處的社區中往往以同年齡段居多,這個群體富有精力,創辦網站也只是圖個新鮮,行事也更加娛樂化,部分高中以下群體沒有預算,伺服器配置都很低甚至來路也不明,網站往往也無東西可更新,可頻繁露臉、話嘮、遇到相左意見容易擴大化處理、情緒顯露的比較幼稚(就正常未成年表現,非貶義)等,各種因素加成下,就容易成為被針對的對象。「學生黨」只是一種泛稱,重點是這般行為模式的人,以及容易涉陷的舉動,這些都是系列站點在極力避免的,甚至很多與我交流甚久的人都不知道我還有系列站點。
  • 客觀因素:以及另外一個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我不看日誌。比如前兩天wiki:分析了一次訪客數據,很明顯可以得知系列站點的請求量與實際有效請求的差距,而這些無效請求,可不就是爬蟲和試圖攻擊時留下的痕跡(就是訪問主流框架的後台頁面與爆破密碼,DDoS一般是針對性的攻擊),只是我沒看過,也沒部署報警服務,天塌了我也察覺不到。
Q:相比于社交平台,它有什么优势?

 

webrings

  什麼是webrings?中文譯為網絡環、網環,是比較古老的一種友鏈形式,站長們製作一些橫幅(88x31/240x60),相互交換,放在自己的網站上,一種更美觀的友鏈形式。也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組建了一些「組織」,並接受同好們的自薦,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友鏈頁面貼上其他成員的橫幅,頗為壯觀。比如scio系列站點就加入了lainchan webrings,我的網環頁面:https://scio.icu/webrings.html(不過lainchan webrings是去中心化的,每個人自發組織而沒有中心化的機構)。

  但我個人並不是很推薦到處加入各種網環,興趣向的東西,還是基於興趣最好。可惜我的號召力和知名度都不夠,不然我也想組建一個webrings,歡迎你製作你的橫幅,填補我友人區的空缺。

  webrings只是一種形式,也有諸如萌ICP備異次元之旅十年之約開往中文獨立博客列表筆墨跡博客卷BlogFinder博友圈Kagi Small Web這類的組織/群體,或其他更為小眾、私人、特色、大眾的集,但我個人認為沒太大的必要,友鏈就像主題,在剛開始或許會為其折騰,但最終總要回歸創作本身,畢竟並不真心在意對方或對方創作的友鏈,就只是一個無聊的形式,但確實是無宣傳渠道個人站長的良好流量起步來源。

  其他或許您會感興趣的頁面:webri.ngWebring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