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讯直播间(2025):修订间差异

来自Wired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第27行: 第27行:
** html:原网页内容(根据用户设定有双语及仅翻译后内容之差)的快照,快照顶部包含:“<code>''这是用户在 <u>时间戳</u> 为 <u>原网页地址</u> 保存的双语快照页面,由 沉浸式翻译 提供双语支持。了解如何保存?''</code>”的提示。
** html:原网页内容(根据用户设定有双语及仅翻译后内容之差)的快照,快照顶部包含:“<code>''这是用户在 <u>时间戳</u> 为 <u>原网页地址</u> 保存的双语快照页面,由 沉浸式翻译 提供双语支持。了解如何保存?''</code>”的提示。
** text:对应原文及翻译内容(同上具体见用户设定)的文本稿。
** text:对应原文及翻译内容(同上具体见用户设定)的文本稿。
*经过简单排查,共有4997条记录,时间集中在6月末至8月初,泄露渠道为其团队未做限制,致使搜索引擎都可爬到这部分内容,泄露内容价值:约等于0;引发的信任危机:重度。
相关内容:


评论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ytWzmETU 新瓜速递 沉浸式翻译 分享内容被大量打包 - bilibili]
* [https://v2ex.com/t/1151203 我是“流畅阅读”的作,借着沉浸式翻译这件事,我想说几句 - v2ex]
* 过往黑历史[https://www.v2ex.com/t/962364 假开源 - v2ex]


* 好似,工具是个好工具,奈何团队不是好团队,不知投了多少钱到宣传上,天天被其在b站的推广给烦死了。
编者个人情绪:
* 这类服务或工具被爆出“隐私数据泄露”本身并不稀奇,用户永远不该相信闭源工具(题外话,开源也只意味着源代码被公开、有审查或自建的可能,未审查时其代码是否藏了后门或漏洞也是未知的,且发行的软件安装包是否由源代码构建也是未知的,不要盲信开源软件),翻译工具包括翻译平台可以轻松的获取用户所访问的数据,你的数据安全只取决于其是否良心在线,同理的还有输入法、任何作为中间层存在的工具(除非其通信协议决定了内容不可能被侵犯,例如https/tsl保证了isp只能得知用户访问了哪些站点而不能知晓具体页面,但也只是保证你设备自身没被植入虚假证书及其他后门的情况)都不应该被信任
 
* 同样的,“邮件服务商承诺不保存/查看用户邮件”、“输入法提供商承诺不收集用户输入的数据”、“具有高权限的app承诺不滥用此类权限”...本身都是不可信的,用户始终应该根据自身对隐私的重视程度、便利等方面做出应对策略,例如接受潜在的数据泄露风险、接受数据被监视的可能、使用gpg等加密工具/方案保护通信内容、使用开源工具替代闭源工具自托管替代第三方托管等。
* 好似,工具是个好工具,奈何团队不是好团队,不知投了多少钱到宣传上,天天被其在b站的推广给烦死了,彼时对其态度就从“推荐”朝着“无感”转变。就我个人而言,在找到替代品前,或许还会使用该工具,但我从始至终都没有也没打算注册账户、付费。
 
隐私提醒&建议:
 
* '''我个人完全都不相信任何信息的中间层'''。包括但不限于输入法、通讯软件<sup>(含邮件服务商)</sup>、一般翻译工具/平台、云盘、机场、AI工具(两层含义:其一是泛指任何承诺不收集用户数据的平台而不仅限AI只是这里被笼统归类,其二是“打包信息给用户”服务中的“信息”的可靠性)等在你与信息之间做中转的第三方<sup>(除非其通信协议/技术上决定了内容不可能被侵犯,例如https/tsl保证了isp只能得知用户访问了哪些站点而不能知晓具体页面,但前提是你使用的设备没被植入虚假证书或其他同等级别的后门)</sup>。
 
* 但有些工具的确没有良好替代品,或无法替代<sup>(例如微信的确可以选择不用,但只要在国内正常工作生活就不得不用,就是事实上的无法替代)</sup>,因此有时必须舍弃隐私而换取便利。比如使用沉浸式翻译插件或一般翻译工具<sup>(自建的还不如下词典查不会的单词来的好用,当然我也没研究过,可能有更智能的方案)</sup>,但要有底线,例如输入法绝对不能用商业服务,就算不想折腾,也得用苹果自带的输入法或gb这种数据在本地的([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35684961 参考])。对于通讯,稍微敏感或想要顾及隐私的,我都用gpg加密,并且相关市场成熟,以雷鸟为例的邮件客户端都能非常方便的自动加解密,浏览器也有如Mailvelope的开源插件。具体到沉浸式翻译,我还没用在过敏感文件、站点上,过去不会未来也不会,它本来就没有任何可信度,出事故如此,不出事故也是如此
* 这类服务或工具被爆出“隐私数据泄露”本身并不稀奇,用户永远不该相信闭源工具。但同时,开源也只意味着源代码被公开、有审查或自建的可能,未审查时无法得知其代码是否藏了后门或漏洞,且发行的软件安装包是否由源代码构建也是未知的,不要盲信开源软件。
* 同,“邮件服务商承诺不保存/查看用户邮件”、“输入法提供商承诺不收集用户输入的数据”、“具有高权限的app承诺不滥用此类权限”...本身都是不可信的,用户始终应该根据自身对隐私的重视程度、便利等方面做出应对策略,例如接受潜在的数据泄露风险、接受数据被监视的可能、使用gpg等加密工具/方案保护通信内容、使用开源工具替代闭源工具自托管替代第三方等。
 
替代方案:
 
* https://github.com/Bistutu/FluentRead
* https://github.com/fishjar/kiss-translator
* 编者均未尝试,因为本身就没什么双语对照需求,但看起来还不错,这俩一个是23年末、一个24年初的,也难怪我之前找的时候没发现他们,看来不参与社区,靠日常看梗图偶尔发现的东西以及自己主动去找还是不太行,非常容易落后时代。
* 划词&OCR翻译:https://github.com/pot-app/pot-desktop


[[Category:资讯]]
[[Category: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