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组织与管理/备份”︁的源代码
来自Wired
←
组织与管理/备份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备份非常难,不是设计上的,而是实践上的。 ''' 数据备份''',是必不可缺的一环,也是很难处理的一环,因为掌握备份的度,很难。在到达“数据收藏癖”这个范围内,备份数据不是说“复制一份”就完事了,因为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可以利用——钞能力另说。 ----此前我从经济及可支配资源的角度表达了我的想法:<blockquote> 备份方案并不见得可靠,在大于100TB的时候,机械硬盘的成本太高,存储非重要资料都要上磁带机,更别提备份,根本不可能备份一遍,对于非核心资料,只能磁带机存储一份了事。而磁带虽然持久,但对环境是有要求的,我在中原,天气不潮湿、有摄影机防潮箱装着,但是因为经济问题,室内并不会冬暖夏凉,所以环境不会是最佳环境,而据一些社区的讨论,有的人写入了百十来盘,两年后只有几盘读不出来,当事人可能想表达存活率高,但是有几盘就意味着几TB的数据丢失(我的是lto5磁带,写入效率和单盘大小并不乐观),具体可靠性如何,是需要经过实际检验才能得出的结论。而这恰好在我的弱项,我没有那么多的经济支撑我去试错,甚至没有那么多钱去补足硬盘和磁带,所以我也懈怠了实体资源的收藏,看着很多好项目消失。 单纯备份,你可以参考其他现成的文章或策略(如:3-2-1备份),我只说我的策略: * 重要的文件,本机一份、镜像一份,这是实时或者每周一次之类的定期的备份。本机的在固态硬盘上,镜像的在nas上(都在家里,所以不算异地备份,如果家里出意外数据就全部阵亡,但考虑到那时我也不在乎这些数据了就未作更多处理)。 ** 将最终完成品——即如果丢失了就仿若心被挖去的那部分,复制一份到另一个不同环境的存储介质内,这样,即便所有备份丢失,您仍旧掌握最重要的那部分,而又无需进行3-2-1的复杂操作。 * 关键的节点(比如较大变动尤其是删除时)备份一份(并且最为关键的几部分都进行了保留),在nas上,最新的一个关键节点备份存云端一份,关键节点间的一般备份便可以删除了。 ** 我是因为有很多文字手稿,如果不是高清视频太多,体积不会太大,只是增加内容,没必要弄那么多的关键节点备份,关键节点备份是处理涉及删减与结构调整的变化而存在的。 * 如果有条件可以电脑上再放个机械硬盘,冷备份一份。 虽然你能从经验中自己总结,但我还要多嘴一句,那就是“不是什么资源都有存档的价值”——但经历过反复删减大量垃圾内容从而切身体会到这点也非常重要,因为价值是主观概念,不是什么资源都是表面光鲜但粗制滥造的劣质物,更多的是因人而异的无法断论之物。不过有一点,对于热门影视,中短期内绝对不会消失;对于经典作品(尤其是噱头拉满的,如十大禁片、豆瓣前xx名)绝不会是难以获得之物;对于杂乱的大包若非内含稀有资源可酌情摒弃;电子书大包除非经过合理分类,否则libgen/zlib等公网渠道永远是更好的选择;而它们会占用大量的空间,这些最基本的权衡还是要掌握,该删时,不要删错了内容。</blockquote> ----现在我从备份的角度上表达下想法: * 最理想的低成本备份方案当然是制造一个容灾包,一次备份容灾包的所有内容,但要配合[[组织与管理/标签]]中对设想的标签管理器实现——那就是无法实现。 还是从最朴素的备份角度上说明: * [https://www.raidisnotabackup.com/ RAID不是备份]是广为流传的说法,我个人亦是如此认为的,除了它本来就不属于备份外,当raid阵列出现坏盘时,损坏后的重构过程因为长期占用磁盘很容易导致第二个磁盘也损坏……并引发连锁反应,尤其是大多数人都是RAID5,出现第二块换盘意味着所有数据都丢失。 * 这不新鲜,但备份亦要注意与之有共通之处的隐患现象,如避免硬盘处在相近状态,例如所有硬盘都是2w+小时,读写xxTB,同样恶劣的湿温度/共振环境,那当出现第一块坏盘时,第二块也不远了,如果这些硬盘同时用于日用及备份,在某一块坏掉而从另一块拷贝数据时,风险也会增加。 [[Category:组织与管理]]
返回
组织与管理/备份
。
导航菜单
页面操作
页面
讨论
阅读
查看源代码
历史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页面操作
页面
讨论
更多
工具
个人工具
登录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搜索
站点信息
更新日志
所有内容
三部曲
互联网
提问的艺术
策略与名词目录
建站
LAMP
WIKI功能
互联网
慢讯
OSINT项目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