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互联网”︁的源代码
←
互联网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blockquote> 我将讽刺及批判性质的“表层互联网”、赞扬及推崇性质的“互联网死亡论”、悲己及祝福性质的“互联网与我”融合成了一篇文章。尽管相较于预期的规模及结构远不合格,但我也无多余精力去维护 了。简而言之,它便是我心中的互联网,它只受你的视角影响,它就在这,是某些人的悲剧起源,也是某些人接轨世界的希望</blockquote> = 表层互联网 = == 前言 == “在其中”是我某段时间的词汇宠儿,总的来说,主流们聚集于互联网的表层/外层,人数众多,但却不精。“''泛泛而谈者,不'在其中'''”。以至于“正常”的交流和讨论,对这些人来说都略有前卫,难免产生迷惑与不解。尤其是在精神领域这种大多数人会自认清醒的领域,误解和伪类现象尤甚。 就像我强调“不同平台使用独一无二的密码”、强调“不要信任任何人,包括我自己”,这种言论本身就是其字面表达的意思,也只是步入隐私世界的最基础事宜,但在这些行为有悖于主流的普通生活习惯、所听所见时,会显得格外扎眼,似乎有什么高危隐患存在。就像大脑一瞬间飞过无数个念头,有一个念头毫无突出的一并略过,但因为其表象比较刺眼,就从思想的后台移动到了前台,致使自己对自己的想法感到恐惧一样。 对此,我简要的描述了“主流”的人们的言行。 == 什么是表层互联网? == 互联网拥有着众多的人数,但有众多的人数不代表一定有很高的质量。 如,各种主流平台的各种'''热门榜单、热议话题并不是你我真正所感兴趣的。''' * 在知乎、bilibili、抖音这种推荐算法较为完善和创作人数较多的社区中,利用“不感兴趣”等功能还是可以一定程度上摒弃那些劣质内容的(虽然仍旧挡不住资本运作的不可抗推广)。但如在微信的公众号页面的推荐内容,就很难如此操作了,因为微信中营销号的占比不是一般的多。 互联网不是某些人的专属,任何人都有权利使用它,互联网的数据也不会只统计经常上网的人的看法。 尽管在忽略水军的影响下,在一些超大型项目、事件、现象的'''信息的统计中''','''不常逛互联网的人的意见占据了很高很高的比例'''。 * 如电影的评分、票房、评价,打出“神作”的人可能根本就没有看过多少电影。<ref>这也是为什么,(在[[Favorites:圣地入口|Favorites]]中)电影、动漫的列表我之前用了“推荐”;《[[暗网详解(重构)|暗网详解]]》我用了“科普”,而音游的记录我用的是“笔记”,因为前面的我不论建树如何,是有一个可以值得作为参考的标准(以我的喜好为基准),动漫我看的多,而电影虽然看得少,却能够识别质量和剧情应当收到如何评价,暗网(特指生态及衍生的用户圈子)则是我站在上帝视角写出的文章,而音游我只是了解了一些名词和现象,并加以记录而已,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建树,比如osu!,对其的评价和我的规划是刚入坑玩了两天后得出的,虽然目前来看仍旧有效,但始终不能够通晓全局,确保现在的想法到最后仍旧通用或无重大变化,所以我不敢说是科普,只是、现阶段也只能是笔记,供我自己参考。</ref> * 在这种不了解的基础上的评价,有参考的价值吗?新海诚一流的作品此前确实不错,现在这几部虽然波动比较大,但是对现充们而言,我所认为的缺点可能根本不为其所憾,如此一来,我的评价对他们来说也是无益;而他们压根就没看过出圈漫、民工漫以外的作品,在此基础上做出的相对于二次元整体上的评价(如神作、二次元巅峰…)于我亦是毫无用处。<ref>我的意思是,除了评价的客观性(相对概念,指评价的参考样本数/质量)不足之外强调两个群体的差距过大,不论其立足点如何,评价和需要本就不通,虽然客观上那些人的评价更没有参考价值,但对于他们的同类来说或许更加适宜。只能说是大环境下,不同类型的人的评价被混在一起了而已。只是个人立场角度的价值及优劣,而非人格方面。</ref> 再比如,你父母、同学、同事中根本'''不混熟人社区以外场合的人。''' * 如上网除了微信、抖音,再无其他用途。 * 如再“高级”些,也玩小红书、微博。 * 以及会说出“网上都说了xxxx”,这个“网上”指的是“百度问答”“营销类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主”“家人群转发的鸡汤文章”的人。 以及现在的环境下,各主流平台把人往app赶,纷纷取消、限制web端的功能,由此更少接触电脑和通过网页访问站点。 * 比如,认为浏览器也只是认为是搜百度的工具。 * 以及“看大学生玩电脑…”梗文所描述的现象。 * 提问的附图、网页,贴的是本地路径! 以及'''各种采集站、信息农场站点'''。 * 如导航站,<s>(刚编的)</s>俗话说,十个导航站九个靠到处采集,八个完全不审查,七个求量不求质,六个主做ceo,五个死盯权重,四个狂换友链,三个无人维护,两个改改ui,剩下一个不知在何处。 * 以及csdn、百度文库等占据互百度搜索引擎头部位置,却信息闭塞、强制付费、禁止直接复制,以及问答平台经常出现的文不对题、答非所问、复制粘贴水回答、机翻的现象。 * 以及各种不知名小站、抄袭站,甚至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站点(如作为梗流传的“小编体”对应的就是真实存在的各种劣质站点)。 表层互联网,便是占比人数多,但活动范围、在互联网上的认知范围,极其有限的那群人所主要呆的阵地和涉及的话题。 尤其是移动设备的发展,和国内各种头部社交软件的垄断,把人都赶到了手机里,能访问网站获取信息的人本就是少数,视听更加闭塞。 == 表层互联网群体的影响 == 为了便于讲述,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blockquote> 试想一下,一群什么都不懂<ref>指在互联网领域的中性词,下文均同,不再赘述。</ref>的人,最常混迹的地方是看没营养的短视频<ref>我自己也是(如:[[Favorites:兴趣博物馆#休闲解压|favorites:兴趣博物馆#休闲解压]]),文章讨论且仅讨论“表层互联网”范围内事宜,视角单位以“范围所及”而非以“人”为基础,范围是恒定的,但人不是。</ref>,对网站也没有丝毫的概念,甚至是喜欢到处炫耀显摆的人。更有甚者,自以为自知而嘴硬。没有任何门槛的情况下,就接触了本来该是爱好者或者有经验的“普通”人所接触的领域。</blockquote>对站点本身是好事吗?上一个遇难的是zlib(虽然我本就对其变相索捐、走社区化、主动迎向表层互联网的行为略有负面想法)。<blockquote> zlib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别说对表层互联网群体,哪怕是对一般的互联网网民都是极为推崇的,'''包括我自己'''也是会使用及夸奖的,很多人都说这就是残存的“互联网精神”,但实际呢?人们并未真正的去了解过它的前世今生——不是深入研究,就只是简单的知晓因果这种程度,或许是不感兴趣、不需要,又或者只是没有相关意识,毕竟自己能免费下载书籍是实打实的,至于每日限制下载次数这完全可以理解,毕竟服务器也要钱,是的,这是事实。 但同时,zlib的起家本金源自于libgen,它们镜像了libgen的图书资源自己做大后,不曾向libgen反馈自己独有的书籍,并且开始限制每日(IP)下载量、索求捐赠,这些亦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个“事实”,是人们所关心的吗?不是,某些人所关心的并不是什么“互联网精神”,或者说关心的立足点不是“互联网”这个广阔视角,而是“自己是否能获得便利”的个人立场视角,你能说这是错误的吗?我没有这个资格批评谁——毕竟这可是盗版,本身就不在更广义的道德正确位置上。 zlib的“坏”是相对于其他更加无私的屈指可数的项目而言的,尤其是在各种逼人去注册账户、付费、关注公众号——甚至走完这些流程发现资源已失效——的站点大肆横行;在bilibili发视频,三连+关注+私信给资源都能算是公益大佬的环境下,这不是神仙站点什么才算呢? 至于捐赠,人们又真的在乎版权、拿盗版资源堂而皇之醒目的索求捐赠的行为吗?你如果维护着一个资源类项目,并且有附属社区,那么不乏“推行会员制吧”这种让你搞牟利的言论,甚至他自己也会首当其中,并且有着“正当”的理由:“用爱发电能坚持多久?有了收益才能长久”、“拒绝做伸手党”。</blockquote>一类是:<blockquote>单纯的对互联网毫不了解,不清楚面前为何物、有什么意义,虽然主观上不会想着给无辜的人带来压力,但具体结果如何,还取决于具体的情况。</blockquote>这类人最严重的问题在于,他们大多数能保持尊重和理解,可是自己会被互联网的各种乱象所害,或不知不觉中促进恶俗风气。当事人并非不在乎、没有底线,而是没有意识到在当前社会氛围下的问题所在、行为影响(参考:[[Wiki:二次元极端观#.E9.81.93.E5.BE.B7.E7.9A.84.E8.BF.9B.E5.8C.96|二次元极端观#道德的进化]])。 * 如:“吸血雷”(详情搜谷歌/百度)<ref>当然,我在一些陌生人社区中,面对使用迅雷下载bt资源的行为都是保持沉默的,就算说了,也只是稍微简述下bt的基本原理,从而说明迅雷等是如何“吸血”的,并且同时会加以声明自己只是阐述现象而非谴责。毕竟大势所趋,能谴责的动的也只有老实人,另一些人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致使只有老实人受伤(毕竟迅雷/115等的离线库确实已经成了规模)的行为我实在是做不来。</ref>;利用github/npm等公共服务做图床/云盘等私人用途。 === 对于第一类人 === 或许还有人认为这都是流量,不,这叫ddos,如果涉及发言那则是spam。绝大多数个人站点<ref>包括后文提及的个人站点均以osint项目所罗列或预计罗列的个人站点为例。</ref>是没有任何盈利手段的,小部分有捐赠,但大都也是数字货币(含微信支付宝)捐赠方式,可又有多少人有捐赠的意识<ref>当然,除了极个别的,我也没捐过。</ref>。正如我的WIKI曾为了躲避某些潜在的人而封闭一样:'''非理想的访问者的流量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的,尤其是不涉盈利、并不迷恋于流量的个人站点、项目'''。 网站是独立的,不依赖于平台,不靠流量推广或曝光<ref>当然搜索引擎确实会参考热度等信息决定排名。</ref>,通常是在特定的社区内传播,url直接访问:'''流量越多越好,但不是唯一的目的,更好的是来自特定话题、领域社区的流量,因为真正被需要。''' 依赖推广和喜欢各种随机流量的很多,但大都是采集站、专门做ceo的,这些内容都是洗稿、机翻、信息农场、抄袭,加上投广告牟利,这些站点大把大把的,来访者也大都是表层互联网群体。——术业有专攻,'''有些人还刷流量,这类站点的目的也很明确,要么虚荣要么利益'''。 当然,也有一些有价值的站点具有广告,希望流量,毕竟服务器、域名等维护都是需要花费精力的。不过这种基本上属于支出较大的项目,个人博客很少有,常见于提供流媒体服务、书籍等媒体文件ddl的资源类站点。 === 对于第二类人/通用现象 === 而最有可能会的事情是: 他们会寻找解析vip影视的网站、盗版流媒体网站(有无广告根本不在乎),也会更倾向于采集类的导航站,而对其他内容不屑一顾。 * 比如前些日子“百度网盘可以用ce的变速功能“破解”客户端限速”。在一两天内被各种传播,加以夸张的描述方式,不难看出激动的情绪,尤其是一些高价值的资源类站点,到了第一类手中,第一反应或许也是在各种''表层互联网群体聚集之处''进行“炫耀”。而这,无异是给站点带来了大量的垃圾流量和资源占用。 以及还受困于“哪个才是正确的下载链接”“怎么解压?”“什么是根目录?”“这网站是诈骗吧,怎么点进去要下载软件,没法下载啊”…… 你所视为基础的事物,是他们尚且需要学习的,而你所认为平常的事物,是他们需要大量经验累积才能知晓如何操作的,此时你给他们一个站点,他们又是否能真的利用? * 比如各种下载站的“假下载按钮”,点击之后会到广告页面,轻则下载垃圾软件,重则下载病毒软件。 * 以及国内下载站较为盛行的,下载之后的安装包附带的各种捆绑选项。 * 再比如主流需求的bt站等资源站,在初次点击的情况下会跳转到新页面,新页面是广告页,甚至是多级网赚短链做中转,亦有很多陷阱信息。 这对于稍微有经验的人来说,本来就可以直接绕过的小陷阱,只是增加了时间成本而已。但对于表层互联网群体则是步步“致命”的重大陷阱。也是这些虚假信息的主要目标群体。 想象一下,“看大学生玩电脑”梗中描述的场景真实的发生在一个人身上。 这就是鲜活的例子,对你来说,或许安装个盗版游戏就只是 下载 - 安装 - 使用。而对于表层互联网的人呢? * 一、键盘、鼠标的使用非常生涩,极大的拖延了效率。 * 二、在哪下载?如何辨别百度搜到的信息是不是准确可靠的?(你知道什么是正版才能轻松分辨,可在未知的情况下,面对一群自称正版,甚至都有搜索引擎的认证的站点呢?) * 三、压缩包怎么打开?(当然一般就算是安装了各种捆绑软件,也是有压缩工具的)改后缀是什么?怎么没用?(因为很多资源为防和谐是改了后缀,而windows系统默认是不显示后缀名的) * 四、游戏存档文件怎么用?放哪里? * 五、打开怎么报错?(需要提前安装.net、ddl文件,不然各种报错,如果爆一个搜一个单独的ddl再重新试,更呵呵) * 以及各种潜在的问题,比如兼容性、配置等等,还有我根本意料不到、下意识忽略的各种问题。 这些问题足以压垮一个毫无经验的人的心态,尤其是当他并无心接触互联网时。 比如,我说一个站点很好,说的一般是它的质量,而有些人会单纯的、不加思考的忽略时间因素和客观性从而认为你说是站点的各方面,内心自动神化它。 比如说,判断站点实用价值最简单、初级的一个办法就是加“<code>site:reddit.com</code>”的关键词看社区讨论<ref>原本贴吧有望成为国内最真实的评价社区的,可惜作到这种地步,完全没希望了。而reddit也在逐渐作死。</ref>,而这只是非常基础的渠道。 可表层互联网的人一旦“只接受这种方式,却不知道加以辨别”,或许反而会为水军所骗(就如同现在"官号私用"以自黑为手段的商业营销)。 比如“有问题搜百度/谷歌”,可百度/谷歌本身沦陷了呢? * 中文搜索,谷歌被信息农场占据过数次,在去年我就发现(似乎当时在知乎也说了)中文搜索tg出现了个所谓的“tg中文版”,就像百度的“steam游戏管家”一样,买了搜索引擎的广告,占据了第一位,还有个中文名的YouTube账户。 * 而tg因为涉及到某些话题和各种事件,也被部分表层互联网的人给“黑深残”化了,很多毫无常识的人去下载并使用它,可以想到的就是有不少人被这个假tg所骗。 * 而这本来点进去看一眼域名就能分辨的常识级别的举动,却仍旧是不具备的。 更别提有些信息即便是相对而言互联网经验丰富的我都难以琢磨,而目标并不是多么深奥的,也只是一些冷门兴趣相关的知识,互联网本身也并不是尽善尽美的。 == 对表层互联网群体的想法 == 沟通成本是非常高的,如果没有说打算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耐心的教导,强行让不属于他适用范围内的工具被他使用,对三方(你、他、访问或使用对象)都不见得是好事。当然了,大家都是如此过来的。只是这种情况下,将osint等项目公开给这些主流们?这是对收录的站点的不负责行为! 这也是很多所谓的二次元网站的答题就只是看是否会用百度搜索,但我亦忽略原作者的本意究竟如何而认为这种提问应当存在一样。门槛是“会用搜索工具搜问题”已经是非常低,却又挡住非常多的人的障碍了<sup>(参考[[提问的艺术]])</sup>。 对互联网毫无接触的人,人本身就对互联网的一些功能没需要或者无关联,在x领域没有水平不是什么影响人的坏事。 再举个例子,反主流文化在某些互联网群体眼中十分酷,甚至不少人认为我也是其中一员,毕竟我透露过自己逛4chan,还加入了lainchan webrings,这些用户群体的网络画像就是如此,可他们本身也饱受诟病,比如很多人都是学生党——一些厚古薄今的未成年;一味的批评,但自己并没有参与到建设中……而在这之前,他们也确实相对来说更加注重隐私和排斥谷歌等互联网巨头,更别提搞出付费api的reddit、限制帖子阅读数的推特,而这些被他们诟病的外网知名社区可倍受某些群体的推崇……甚至是有不少人嫌弃Hacker News的低质量而使用lobste.rs。鄙视链无处不在,包括通过在xxx说“xxx质量越來越差”来自我佐证的人…… 我在表达什么?你们的爱好如蝼蚁?不,我想表达的就是“表层互联网群体”的重点就在于这些标签上,根据它们身上的噱头改变着自己的看法,但并不对内容、本质有任何了解,也不从实用性上做评价,只是接收着别人介绍的框架充当自己的理解,至于接收什么信息,全看有什么热门创作或社区的推送,这与你混什么社区、看什么资讯站无关,这是一种心态差异。 就像通过如今的bilibili了解二次元,通过一些网络流行的梗、原神等出圈作品认识二次元,着眼点就很荒谬,但如果这些人非常多,多到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淹死我的程度,那么这个词汇的定义权归他们所有了——可这意味着他们的认知是“正确”的吗?这需要您自己判断。 理想中,或者说,抽象的说,工具的存在就是为便捷别人的生活,再好的项目,能帮到其他人就算可以了,还挑被帮助者?比如zlib,虽然在“表层互联网”主要群体中被滥传播,不也是尽了应有的使命吗?——抽象与现实处理的不公正,平衡点无法把握,也是引起伪类现象<sup>(例如剥夺无互联网经验者使用此类工具的权利)</sup>的重要因素。 理想中的发展与现实中的影响是差异很大的,具体到zlib,事实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很多人为了流量而制作大量的视频,营销号的视频能有如何?在理想、抽象化的世界,就只是发个视频给其他人宣传下。在现实世界就是各种造神与标题党现象泛滥,尤其是在灰色领域内,那就是巴不得其被执法部门取缔。蝗虫大军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理想、抽象的世界固然美好,但在讨论具体问题时,还是要立足于现实世界。 == 消除歧义 == 以上言论一出,如果是随机路人,会有人把我视为“''举报在bilibili分享gal的人,因为他们让人更轻松的获取了文件。对混论坛的人不公平''”我一点都不会觉得奇怪,哪怕有很大篇幅都是在中和情绪凸点。不过这倒也能更加深刻的印证我所表达的想法。 因为实际上信息的获取并不难,比如情报类资源,有大量的高质量公共索引,至少认真找找,带着兴趣去找,都是能找到的,比如reddit的r/Piracy和fmhy的wiki线程,github的Awesome列表。包括galgame只能在各论坛混迹很久然后收资源?我最近在做某个归档计划,数据源是别人大概整合好的ddl类站点(微软企业云盘),我可没精力混论坛。 又或者认为我喜欢造鄙视链,自大的在秀优越感。至于我相关创作、指路文章?请参考[[Wiki:《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对“事实”的评价,当他会无视其他的创作而这么想的时候、会指揪着政治正确、道德正确的标签的时候,已经没有丝毫讨论的必要了。 很多的结论源自于一时的冲动,以及片面(但不自知)的言论。还是那句话,这不是什么坏事,但是我极力避免与“害怕”之事。 因此,我很多项目的门槛很低,经常有其他共同领域,在不知晓我wiki和scio系列站点的情况下,我脱口而出很多情报信息。因为资源、情报本身不是真正困扰我共享的问题,“对方是什么人”才是。 我可不想看到,有人因为噱头而追求隐私,各种影响实际使用的偏执手段都用了,结果还是用着各种潜在扫盘的软件/服务,甚至是用着搜狗输入法。这不是什么罪过,但是我不愿意面对的人的类型(至少比发觉影响体验而恢复原有生态后喷注重隐私的人要么是装要么是掩盖犯罪事实要强的多)。 消歧声明只是对自以为自知的不自知者,对于普通的路人来说,只是罗嗦的文字而已。 比如,难免有些人会觉得我认为“app一事无成”“app罪恶滔天”,大多数人,包括我还是会通过即时通讯与社区中的人交流。 请跳出名词陷阱,当我们像本文这样,讨论一个事物的时候,通常是讨论大环境下、整体上的效果和影响。想法是理论的指导,而不是全部,到实操上,还是以“实用主义”为主,什么方便用什么。 就比如,“被诈骗的人使用花里胡哨字体的占比比较多”,不能代表“使用花里胡哨字体的人必被骗”或“使用默认、普通字体的人必不被骗”,但这也不能反过来证明“使用花里胡哨字体的人跟是否被诈骗无关”。因为从整体上,事实如此。只是将视角从理论拉到实操、从整体拉到个体时,才会有所变化。很多争论都忽略或没有意识到这点(或立场不允许他转移焦点),进行各种无意义的自我内耗。 本后记的目的就是消除这一歧义。 毕竟要论“对错”也应该是提供各种垃圾服务的头部互联网企业挨打,比如微信各种“猜你喜欢”的垃圾内容,百度搜索各种有经验的人都会中招的“跳转下载app”,和疯狂占据通知栏挤爆不善用智能手机的人的屏幕的垃圾软件。以及各种本应当一帆风顺,却有各种问题的现象。 作为圣母,实在是无法忽视这种环境的熏陶反过来指责谁,当然,前提是他不做出上面文章明确表达的各种令人方案的事物(这个概念比较复杂,这里不说了)。 总的来说,表层互联网的主要群体就是在对互联网上认知程度、经验尚且不够、欠缺。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信息、情报、建议,对于他们来说是反而会危害情报本身或者他们自己的。 就比如搜索引擎,在抽象化、理想的世界中,bing有比百度可靠之处,有人推荐你用bing,这是很好的。而在现实世界中,往往会出现“但凡知道bing也不会用百度”的言论。有问题吗?大有问题,可以参考:[[Wiki:《独立思考》#.E7.A4.BE.E5.8C.BA.E7.9A.84.E6.B7.B7.E6.B2.8C|wiki:《独立思考》#社区的混沌]] 第二节,不再赘述。 我充满好为人师,看似在俯视别人,把自己置于他们之上的言论是坏的吗?虽然我主观上已经努力的改善自己的言辞,尽量避免自己的风格与主流间起冲突,但难免会被人如此认为,毕竟当你真的是话中人时,就会感觉到说的是自己,这是生理现象,我也不能理想化的认为这不会存在。 但,我的目的是强调我对“表层互联网”群体的定义,以及对这些群体中常见现象的表述,和对具体现象、事物的针对性批评,而不是对人。虽然这些话不该我说,但我认为我这种行为,至少是比“毫不负责、不加考虑地给您一些不适合您的资讯”及“自作主张封绝您与某些我认为不适合你的信息”两个极端更好。 == 参考内容 == <references /> = 互联网死亡论 = == 信息的隐晦 == 我一直是“反圈子”派的,因为我最擅长(或者说“习惯”)的是独自爬<code>兔子洞</code>,而不是与人交流——尽管往往与人交流才效率更高(对方优选情报)、拓展性更强(其他未涉及领域)。所以即使我零英语力,经常受困于翻译表达的不精准和翻译的繁琐度,但我仍旧对中文社区相对更加抵触,质量问题仁者见仁,并不是这一想法的根源,而是因为太“隐晦”了。 中国这么多人,虽然有很多人分布在低收入和低教育地区,以及只有相对较少的人有环境、条件、意识去真正的逛互联网社区,但是就总量来说也是非常多的人了,不出一些大佬不可能,各领域都有很强的人。我也在一些社区内,不是那种“在其外”的乱七八糟的付费论坛或者垃圾社区,而是质量非常好并不输于同类的外国社区的“在其中”的社区。所以我更能领略到中文社区,尤其是在不混圈的情况下的泥泞道路,是从认知开始的。 外国社区,基本搜关键词找一些主流的社区,或者 <code>关键词 + site:reddit.com</code> 看这种主流社区对其的相关讨论(当然要对症下药,但无非是几个知名站点来回换,比如IT相关的ycombinator),就可以循着线索一步步找到更多信息。国外绝大部分社区,几乎是所有非专业/学术向的社区<sup>(这些我触及不到)</sup>,兴趣向的领域都可以钻兔子洞,不会断。除了某些纯邀请制的,基本上都有门路,可以从零深入。而国内很多搜领域的关键词压根搜不到的,而且付费的垃圾论坛较多。贴吧原本可以和reddit一样成为大而广的真实<sup>(可供参考)</sup>社区,但自己发展成这烂样子,基本废物;知乎对于一些小众领域还是不行,而且推广营销类内容泛滥。基本上都是要靠跳板——先了解并加入领域内的一个可靠社区,然后靠里面的言论深入兔子洞。 区别就是成为“在其中”的门槛。国内容易断、弯路多,运气成分大,钻洞难度upup,及其容易失去动力和迷失方向。国外一条链到底,我 [[PT资讯统合]] 的初稿就是在没有进去外站的情况下,没有参与社区(当时有内站但并未参与社区讨论或参考社区内的帖子)的情况下写的,真的进入知名外站对其熟悉后,也没有什么改动,只是加强了对站点实际情况的印象而已。 深入兔子洞时,一开几十个标签页,个个都有用、提供了线索,并且在最后成功深入(了解到想要知道的情报)的感觉是极舒适的。这个过程可以完全的独自一人,靠公开信息(开源情报)去整理和研究。而国内基本上小坎'''看运气''',三拐两拐进垃圾站,于无用信息中徘徊,最后要深入也得具体进入社区才能。这也是为何我也身处一些领域内,受到“圈子”的福利和便利,但仍旧反“圈子”的原因(一种精神立场,而非会执行的态度)。 还有很多不出世的好项目,纯碎的靠缘分。这个倒是国内外通用,但是因为种种元素(主要是主流社区人群素质,和大环境的接受度),国内的藏的更深更隐晦。并且大量缺乏有钱有闲有爱好的群体去长期支撑某个大型项目——是的,很多知名项目的维护者都寥寥无几,甚至可能只有一两个活跃管理员,因为符合这些条件的人太少了,如果缺乏任一元素,都会带来极大的阻力,同样的,如果三者齐聚,在目前的互联网有一番作为还是很容易的(指真正可以为之坚持与探索的情况下)。 爬兔子洞需要的是数据收藏癖三要素的“收集力”,这个更多的是需要经验和潜意识,比如在制作 “[https://oicsp.scio.eu.org/public/chan.html *chan]” 时,两个lain题材的讨论板,我就是下意识的输入“/lain/”并回车,并且成功访问到“隐藏区”,这个运气成分很大,但行为与结果间不是没有联系,毕竟尝试也只是几秒间的事没,而如果是被人指导一步做一步,那就是非常折磨人的,我的“失败”次数几乎数不过来,可一旦成功便会有收获,即便不成功也总能找到其他渠道得知该信息,只是多费些精力而已。 这种方法不具备通用性,我的能力也尚且不足使其教程化。纯粹的下意识,多试、多测、多观察,当然,这个过程最好是发生在“下意识”的情况下,不然会非常非常累。正如很多微小的人可以支撑庞大项目一样,很多较大的推进都是来自于对一些微小事物的捕捉——以及对事物的理解度,但这些“不依赖于可循的逻辑的细节上的决策”在决策诞生时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可能是一闪而过的无数念头中的一员,只有它被实践且证实有用后才有了价值,这种顺手为之的下意识,只能靠慢慢的累积经验和多动手的意识来培养。 == 互联网的顽疾 == 诚如开篇所言,这并不是中英互联网的质量、双边人才素质的问题,而是封闭程度的缘故。互联网发展的阶段、历史遗留因素、发酵出来的风气问题、上网群体的生活重心、垄断企业的话语权等多重因素的干扰下,国内的信息严重依赖于封闭社区(诸如QQ群、付费论坛),而这一现象随着Discord的崛起、reddit的做死(如api收费政策)、论坛的衰败等因素,也在逐步蚕食着国外互联网。再加上AI生成的spam,这也是一些复古派、反主流群体强调的“互联网死亡论”的几个核心论点。 他们也确实悲观到了点上,国外社区也在走封闭与极端的道路,人们抛弃公共场合转而使用更“方便”及易于维护的discord等私有社区,reddit也在走头部社交平台私有化的道路,以限制API为引用户与站点进行了斗争,最终以大量sub转为私有、大量用户离开收尾,它已经以底蕴为代价继续运营,日后很有可能——甚至已经在——走贴吧的老路。为了获取与之前同样的内容,你现在需要参考更多的信息来源。 互联网会消亡吗?我的想法是不会,但会演变的更极端:隐匿的更隐匿,公共的更公共;繁荣的更繁荣,颓靡的更颓靡。但这并不全是坏事,因为主流的势越大,反主流的势也会越大,它们的差距与它们的体量增长无关。就如同我常强调我的精神领域与物质领域的不对等使我饱受折磨,我在未“二次觉醒”前至少不会如这般无奈的承受这一切,但给我一个机会消除我的记忆让我回到那时的水平,我会乐意吗?追忆总归只是追忆。 互联网更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主流群体”的问题,人们缺少自己的思考,逐于主流社区中流行的概念与言论、逐于当前帖子内的口风,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听话不听音、多线程混战(一般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关键词捕捉、趋炎附势。甚至我也不能幸免,心中有想而不发,可看到一个来历不明的人说出与自己想法相仿的言论时竟能增生一股底气,这可以理解,但又觉无奈,是因为我心中对这个话题没有把握吗?还是秉持“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不想与人争辩呢?但无论如何(包括但不限于形成原因),<code>主流群体</code>的问题很严重,并会越来越严重,这会导致互联网利用率的两极分化,一方愈加侧重于探索,一方愈加侧重于天降。这对于已经累积起一些经验和渠道的人来说或许不是什么问题,但对于初入互联网的人来说却是平白增添了很多学习成本、诱导因素,长久来看这不是什么好消息。 这个问题说是问题,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说不是问题,那也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前者的立场类似于我的圣母想法,人生而平等,至少成为[[Wiki:《鹤》|鹤]]不应该是什么稀罕事,而阻碍人们前行正是这种一道道无形的门槛,这对于农村出身的我来说再为熟知其中影响不过,不应该如此的;后者的立场就五花八门了,但这本就是人力不可抗的趋势,甚至贸然行事(如行推广事)可能会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果——只要“主流群体”的现象未解决,将事物推至公众面前,就永远是无法预料祸福的,人们需要的并不真的是信息结晶,而是去摘果的意识,而这是一个体量非常庞大的问题。 == 流行面具后的阴险 == 我们将视角从互联网社区内部转移出来。现有的智能设备中,手机的字号被我调为了最大,电脑的文本缩放也设为了130%,除了对眼睛更友好外,看到最多的便是前端设计的缺陷。例如[https://scio.eu.org/image/WIKI/悲己文/《互联网》附图_微信二维码名片.avif 微信的二维码名片中二维码过小]、原生安卓系统(示例为13)软件[https://scio.eu.org/image/WIKI/悲己文/《互联网》附图_安卓系统文件夹图标间距.avif 文件夹内图标间距过大](同时文字并无变化)、各种网页位于边界的元素被挤压出可见区域……我想要批判这种现象吗?如果是的话,那单[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0328216/answer/2197783394 安卓原生系统设计上的“缺陷”]便罄竹难书了。更别提细分到各种不得不用的垄断型服务的反人类设计,[https://developers.weixin.qq.com/community/develop/doc/000c04250943202582cad19eb51400 无法关闭且“误触”无二次确认的微信拍一拍]、[https://scio.eu.org/image/WIKI/悲己文/《互联网》附件_淘宝无法搜索.webm 淘宝不知某次更新让搜索失去其应有的作用]、[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1118295/answer/2043830292 冠名“内测”的骗下新版本]、“XX未来可能会倒闭,但绝对不会变质。”的廉价承诺…… 如果要批判,它们自然是罪大恶极,但罪大恶极的只是它们吗?我甚至下意识的忽略了不断阉割web版内容将人逼到app内、限制旧版本的功能逼人升到具有更多广告的新版本的行为,因为它普遍存在而无法抵御,如此,竟让很多设计缺陷带来的愤怒凌驾于卑劣手段。 大力开发web页面的人又是神圣伟岸的了吗?当我发现在我设备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同一个屏幕内能看到的有效内容越少越少,当装饰性的元素被无节制的用在承载信息的区域上,当元素的对比度越来越低、字体越来越小、无意义的空区面积越来越大,当网页需要的更多的带宽与内存只为了增添无数个偷盗访客指纹的脚本,当简明直观的图标被替换为扁平化且难分辨的矢量图片……当这种设计成为趋势,并被冠名为“现代化”的设计,当朴素被订上“复古”与“简陋”的标签,当他们将简约与过高对比度且文字过于紧凑的上古设计混为一谈,并影响着新旅客们的认知时,除了愤怒,还能生出什么情绪? 论坛在消亡,由于维护服务器的费用与用户群体的倾向,人们朝着大型社交网络靠拢,而大型社交网络朝着封闭、专有退化并成为了用户的敌人。在[[Wiki:《致WIKI访客书》#致游客书|《致WIKI访客书》#致游客书]]中第五问罗列了一番主流社区的“罪状”,除了创作外,我们应严格审视主流社区的道德标准只为了避免成为主流社区的傀儡。请问,主流社区推送算法是合理的吗?请问您能控制广告的数量吗?请问您能阻止它们实装弹窗广告(包括不更新就限制已有功能的更新提示)吗?你能不让其设置各种形式的开屏广告吗?您能确认其推送的信息是逢君之恶的信息茧房还是面面俱到的?您能阻止来自官方账户的无法关闭的广告推送吗?您真的对功能有建议权吗?你不能屏蔽知乎各种花里胡哨的官方营销号的推广,一茬又一茬你根本屏蔽不过来;你不能屏蔽运营商官方账户的垃圾资讯推广,因为他们打着公益短信的恶心幌子而又必须要用它查询或接收话费情况否则你需要下载更臃肿的app、给你发送流量使用过多的提醒从而推广流量套餐可完全没想过你是从不用流量的八元套餐;你甚至有时无法通过京东购买电子设备因为你是黑号哪怕你从未拆单或一年退不了一次货但他们连黑号的存在都否定了;你不能真正改变流媒体平台对你的推送内容,你当然可以用不感兴趣等功能,但它会将购买了推广流量包的内容插入到视频版面的各处区域;包括安卓(原生)系统,在某一次更新后,你会发现多出了很多无用的功能,但你再也无法选择占不了几kb的状态栏的图标样式,你也不能让天气使用你的自定义位置,你要么授予定位权限要么它就基于IP;你也不真正拥有言论自由,比如你无法在YouTube谈论对于西方国家(美国为主)的政治敏感内容,你也无法使用被它们认为是恶意服务的工具托管文件(例如TPB系尚存活前)。实例不掌管在你手里,你就只有使用权,你不能将它们当作秘密基地。它们随时会变,变得再也看不清,而你的内容将被其侵占,成为它们吸血更多人的动力源泉,届时即使他们屏蔽了搜索引擎、不让访客阅读<ref>[https://www.landiannews.com/archives/104111.html 知乎开始强制要求用户登录账号 否则不允许查看完整回答和专栏内容]</ref>,那他们也有您的创作做为肆无忌惮的底气,哪怕是“删掉”您的创作<ref>[https://tiebac.baidu.com/p/6131106079 关于历史贴子无法查看的问题通知]</ref>,只要有冠冕堂皇的借口,您又能如何?某乎之前还可以索求自己的创作备份,而等我再问已是不允。 它们已是敌人。 == 参考内容 == <references /> = 互联网复兴论 = 互联网死了吗?不,只是行驶卑劣手段的人该受到应有的惩处,互联网活着,不论是国际互联网还是中文互联网,它们活着,并欣欣向荣的,积极向上的,越来越有生命力的,完好的活着,等待着人们的探索。 == 信息的流通 == <sup>※ 本节只从信息的流通性的视角上进行叙述,其他部分对“表层互联网”及对“主流群体”的批评则是从既定影响上的叙述。注意区分。</sup>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主流群体聚集的地方发各种“优质站点/资源”内容,这些东西就会随着这些推广视频进入人们的视线中。理论上这也应该是营销推广视频的真正的模样——首先提及要内容确有价值,而这个趋势正逐渐形成,无脑割韭菜的时代在褪去,互联网不再是纯粹的采集、信息农场生产者的后花园,这是好事;但这也意味着互联网上的佼佼者正从事着营销号的工作,这是坏事。 本节的提问是,优质资源难道要按群体质量分配吗? 在我上学期间,我只会折叠飞不远的简易纸飞机,我也对折纸没有任何研究与兴趣,但有人会叠王八盒子,虽然也很简陋,但对那时的我来说,确实非常棒,如果那时我有网络——严格来说是访问互联网的条件,当我在抖音这种“表层互联网”、“主流群体”驻扎地搜寻相关关键词能看到更多丰富的、有趣的、易复刻的教程,我是否能拥有更多的欢乐,乃至于将折纸培养成兴趣? 我刚上网的时候,像很多初入互联网的人一样,下载软件会附带一堆捆绑,甚至让电脑中过毒,但我什么都没法做,只能让父亲带去电脑店重装系统,即便互联网不是一片净土,这种最基本的类诈骗手段消失,我又是否会对计算机增添很多热情,有更多的时间在了解内容而不是规避坑洞上?这些东西凭什么阻挡人们获取有需要的内容? 我不是一个好学的人,这也是我只有初中文凭的原因之一,但这不意味着我对故事不向往,我想了解一下古代笑话/故事,难道我需要深耕史书?我应该第一时间想到《笑林广记》、《龙文鞭影》这类汇编书籍,而我了解这些书籍需要我对相关知识多么精通吗?不,我应该在搜索引擎如实描述就得到这些参考答案,甚至是阅读随机推荐的文章、视频时,就了解到这些信息。 谁侵犯了谁的权益?信息的流通这个过程就应该是逐渐的精简、优质,从而取缔劣质文章。 标题很夸张?试问,在当今互联网这是某一领域的个例否?用来牟利?试问,牟利方式是靠点击获得平台分润还是付费阅读?名亦是利。目前唯一可称作问题的是,信息的流通、营销号团队/个体是不受控的,我从他们身上窥视互联网传递信息的趋势,但无法窥视他们自己的言行规范,无法得知他们是否会有节制,将本就见光死的事物作为噱头广而告之。 这就是一把双刃剑,但若我能决策,我总是赞同在“表层互联网”谈论那些与他们“不符”的事物,因为这是文明的进步,否则至少我的知识会匮乏很多。 好为人师、各种道理也只是一两句话,但为何有人听了又听,还毫无变化?事物自由它运行的规律,见光死的事物本就大都封闭、自有一套规则,可以尽量规避曝光带来的影响,这或许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但相对于所有互联网群体而言呢?你可以不在乎,我也害怕曝光所以退出主流互联网,但我无法因此而抨击这个趋势。 事物不应该那么隐秘与不为人知,消息不应该如此封闭,互联网不应该有“谁能了解什么”的阀门。我或许在看到众多折枝教程后仍旧不会养成兴趣,我或许会玩一会儿就会腻,但互联网不应是那般功利,当我想的时候,我有资源可以利用,当我不想的时候,我可以没有负担的放下,这才是互联网的价值,给予我们——尤其是在物质领域并不具备突出条件的人们——更多的机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曾几何时,ai、深度学习还是晦涩的存在,但自chatgpt出世以来,各种资本下场,就像工业化对手工业的降维打击一样,我们可以轻松的使用各种ai工具、获取各种模型。就连“主流群体”们都能对此侃侃而谈,哪怕他们将一般3d模型渲染出来的视频当作风格略有怪异的ai视频只因它们从未主动了解过这些事物只是在趋势下只知晓ai所以压根无从分辨,难道这种洪流(技术流行于技术小白中)也应该阻止、批评吗? 互联网在壮大,也会一直壮大, 互联网永远不会消亡,掌握了恰当资讯、踏入了恰当路径的人会对守旧派进行降维打击,事物在消亡,也在崛起,死亡的是厚古薄今派对过去的幻想,兴起的是踏着它们尸骨汇编、总结、提纯、精进的无数“表层互联网”、“主流群体”出身的人们。 == 互联网与我 == '''※ 高“关于我”警告。''' 在[[Wiki:记一次在江苏常州电子厂的工作|初进电子]]厂时,我自己一个人住宿舍,我实际享受到一人宿舍了吗?是,看起来是我一个人,用起来是我一个人,那不就实际上是我一个人的宿舍吗?但我能控制吗?不能,没新人是基于我的意志吗?不是。“里我”同样,看起来里我是我,里我的思想也是从我脑孕育、我口叙述,但里我是我过去的生活轨迹所能孕育的吗?不是,里我的出现、发展乃至于消亡是受我控制的吗?不是。 这就像老天爷给我安排了间一人宿舍,但这个过程不由我所控制,既不受我的意志而改变,也非我的特性而诞生,相反我被赋予的特征,是被赐予这件事物后才诞生的。在这种基础上,不论诞生了何物,终归是基于被赐予之物而不是真正的我。 我住了一天的单人宿舍是如此,我住了一年的单人宿舍是如此,我住了很久且来无数新人包括与自己有相似性的都没能住上我的宿舍或单人宿舍那也是如此,我住单人宿舍是对过去的总结,而不是未来的预测,因为我不知道人员安排的规则或规律。因此只有过去的里我才是我的一份,而未来的里我是不受我信任的。 因为从客观上说,这个主观臆测的存在是对某种行为及思想所浮现的模式及标签的总结,是与常识下我人生轨迹所应有的行为及思想部分分割的产物。而不是某个真正存在的我,这部分的底层逻辑不受控于我的控制,因此我不认为它是我的一部分,无法对它完全的信任。我是说,作为一个实体,在时间的糅合下,它就像我一样是我,并不会产生异物感;作为主观臆想它只是我部分行为及思想的模式及标签的汇总,也就没有多重思想或人格之分,因此从思考层面上它就是我。但从衍生过程上看,我完全就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夺舍了,只是对方(里我)本身不承载或者说没有被我感知道明显的异常信息(如记忆),只是从思想模式上进行了影响,而所展露的思想模式从逻辑上是符合我过去的(不受道德正确控制良善),只是程度与深度不符罢了(而这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大方向只有几条路,区别就是程度与深度)。 在这些的基础上,我自然信任里我的产物,但我不信任里我本身,尤其是以里我的深度作为基础上换取的东西(如它人的友善、创作能力)。 您可以看下[[Wiki:我的人生简要报告|我的简历]]中对我过去的描述。这就是我那个时代非常非常普通的农村小孩的生活轨迹,与他们不同的是,填补他们日常的是“与小伙伴玩耍”,填补我日常的是“[[Wiki:《空想之神》|空想]]”,或许有人想说了,日复一日的空想肯定会增强我的想象力和思维活性吧!如果我是小说的主角,那么,是的。但我不是,不管是我小时候还是现在,我空想故事仍旧只是爽文,比无聊透顶的套路文小说还无脑。它们陪伴着我日复一日,占据了我所有无聊的时间,我的审美亦是如此。作为消遣,它们很成功,但如果说在世俗中对生活有什么积极方面的正向作用,那我说不好,至少目前来看,填补了我空缺时间防止我胡乱想导致走向歧路或许也算吧。 我看到与我同时代但生活在物质条件更好的区域,由此能滋生出教育意识更强的家庭中的孩子们时,我并不嫉妒。我看到现代农村孩子们从小就能(即使有管控)接触信息化时代的设备,虽然他们与物质条件及教育意识/能力更好的地区的孩子的差距,与我那个时代相比似乎更甚(信息的双面性),但他们拥有了一条路,在互联网的信息网中充满着机遇,这种机遇或许并不能给物质领域带来富足,但可以填补人们的空缺时间,用堆积起的娱乐产物而不是颅内空想——尽管奶头乐再不堪也不是我这般幼稚孩童心思构想的幼稚爽文可以比拟的;可以根据需求与好奇在各大流媒体平台中接触到免费的知识。这就足够了。<blockquote>哥们,您可能陷入了一个误区,奶头乐并不会侵蚀我(我是说不具备“里我”这个天降思维模式前的平庸的我),它作为最“低等”的娱乐方式还没有这么大的权利,侵蚀我的是令我沉迷奶头乐原因,例如只有碎片化时间、无其他替代产物。难不成您认为自己在脑内利用匮乏的想象力构建的幼稚爽文比它们花费精力生产的短视频还要好?这就像在争论民国爱情浪漫还是五代十国文人风雅一般可笑,有人代入出淤泥而不染的翩翩君子,我只代入在死寂的荒芜中听到丝丝鸟鸣的迷路者。</blockquote> 对于出身非经济良好的家庭的孩子来说,其牵引的一系列问题,如教育意识、娱乐方式、教育资源乃至于生活意义等各方面都由虚拟产物去填补。这自然也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即便在社会生产力的推进下不至于为温饱发愁,但也无法解决监管人缺少具有良好教育意识及能力的现状,哪怕只是<u>合理</u>的约束上网时间,甚至缺乏多户外接受阳光照射防止近视的健康知识,还完全不能给孩子提供什么路线,只能靠舆论或势选择方向(一定程度上依赖“刻板印象”,比如女孩学琴),也无法分辨其浏览的信息是否“健康”。但这一切问题在互联网庞大的信息网中显得微不足道。 因为这或将是(他们以)非物质领域改善自己见识并影响到物质领域的唯一渠道。有人用互联网作恶,有人用互联网牟利,有人用互联网践踏你的尊严。但相较于互联网带来的可能性而言,又似尘埃般渺小。禁用互联网,扼杀的是机会,那就要问问你能给的生活,与这个机会谁更可靠。 包括了我,如果没有互联网,也就没有系列站点,我在现实中并没有谈话对象,没有网络上与人谈话的经历,也就没有那些种种文章。从我的生活中剥离了互联网,空想会占据我所有的时光。即便是里我,也无法从洒满幼稚爽文的土壤中脱颖,那是神话。 现在,我记忆力不太好,这无伤大雅,因为我背后有着逻辑与思想,我背后有着系列站点宣告我的“功绩”与过往付出的努力。我的想法很乱很杂,这无所谓,我这是在精神领域中翱翔。如果没有互联网,我将只是一个普通的初中毕业的脑子不太好用喜欢胡思乱想的不太会说话的边缘人而已,如果是那样——我是说如果我没有其他的非悲己创作,我没有里我所赐予的更高层次的精神视角下的悲己创作,你真的会对我这些胡说八道能提起阅读欲望吗?而如果我没有互联网但世界有互联网呢?我看着那美丽的世界与我契合但不可得呢?这就是当下这一代孩子中的个别悲剧会面临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特色的“平民天才”。如果我没有互联网,我不会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力,但他们有,他们也有契机知道,但知道的越多,精神领域与物质领域的差距越大,这就是我对此类“悲剧”定义时主要着眼的对象。这股反差会撕裂他的生活,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我一样因为缺失经历支撑而将人格人为分为表里我,从而根本上不信任/认同里我,尤其是物质领域上,也就不站在里我的高度去看,自然也就不怎么受反差的影响——或者说能够向“理性上过往经历轨迹同世界其他众生相较会拥有的人生”妥协,但即使如此,也够我喝一壶的。那么有着经历支撑,切实的因为自己的学习与经验堆积起来的人们呢?他们又该怎样? 我经常说我并不喜欢思考与好为人师那一套,这从来不是妄自菲薄或自谦,站在流水线及嗡嗡作响的机台前去感悟天地人生?这笑话挺好笑的,但开多了是有生命危险的。但起码,我是可以拥有这个担忧的,而那些被我定义与未被定义的“平民天才”们,有担忧这些事的福报吗? 互联网是我另一个家,如果我能脱离血肉之躯,那它将会是我唯一的家。我说系列站点是我的全部,或许你觉得太夸张了,但我想说,太保守了。 系列站点对网络上的过客来说或许只是一个网站、博客,对于系列站点的读者来说或许是一些网站与项目的集合,对于知晓我情感的人来说或许系列站点是我全部的心血的凝聚之物,不止是作为个人博客分享我的生活,系列站点的各个栏目版块都是我过往生活的经验汇总与那庞大时间中的经历堆砌而成;有我的情感、我的喜怒哀乐、我的思想、我的见闻,亦有我深入某些领地的经验总结,一些项目还包括了我整个互联网生涯的心血,如果它不是我的全部,那什么才是?是的,如果它不是我的全部,供我自由高效的处理它的电脑不是我的本体,那什么才是?不存在的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友人?并不对我分裂但难以弥合的家庭关系?为了补全家庭关系与社会舆论的裂缝而走我极不情愿的人生路线的选择?出于理智并不厌恶但绝对不喜欢的工作?并不贫瘠但无力支撑非膨胀欲求的经济能力?那少数基于现实但无力实施的兴趣? 还不够,系列站点远不止如此,线上的系列站点只是承载于服务器的一个分支而已,系列站点的核心从来都是在我电脑的文件夹中,《歧路》编写并发布于2024年07月11日,但该日00时系列站点便离线了,而这篇文章现实的发布日期及系列站点上线日期均是是7月18日,可在这期间起居注也有更新,这不是很奇怪吗?并不,因为离线的只是线上的未续费的系列站点,而本地的系列站点并无离线一说。线上的系列站点只是本地的投影,各种项目亦如是。系列站点于我,如今已经比我于我更重要了,而这一切,受互联网的祝福。 互联网予人归宿,予人信息,使视野开拓,使机遇增多,使胸怀世界,使其新生。 互联网死亡论的持有者,及他们所怀旧的,到底是什么?是只有少部分入的自己眼的人组成的贫瘠土地还是靠资源差获得的无门槛博览不受<u>低学识者</u>污染的机会?亦是“固步”的自己所能利用及熟悉的社区逐渐消亡而又无力寻找新兴事物的感慨?借题发挥、见证了互联网主流社区更迭最后只能看到垄断性主流社区的老登?互联网,应当面向所有人,给人以接轨信息化时代的机会,哪怕只是浏览奶头乐视频,但相对于幼稚的空想,如果这是死亡,那什么才是复兴? [[Category:经验汇总]]
返回
互联网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站点信息
更新日志
所有内容
三部曲
互联网
提问的艺术
策略与名词目录
建站
LAMP
WIKI功能
互联网
慢讯
OSINT项目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