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建站/碎碎念”︁的源代码
←
建站/碎碎念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 Q&A = '''Q:这个指南会适合我吗?''' * 本篇文章的宗旨是帮助萌新,像我一样不过更缺乏IT相关意识的人准备的,一些操作或许在内行看来很愚笨或繁琐;以及有些举动是以“隐私”换取便利,具体要牺牲什么隐私,我会在对应章节详加说明,并给出替代方案。但你应该在阅读前就知道这两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继续阅读或寻找其他指南。 '''Q:我看不懂怎么办?''' * 文章不止提供一条路线,所以对于你不需要的线路,可以直接跳过;对于文章中出现的或许会使人疑惑的名词,我会尽量解释和标注,如果你认为有些地方你听不懂、抓不住重点、不知道怎么操作,你可以直接告诉我([https://scio.icu/ 主站]贴的邮箱联系)。 * 如果你的需求只是简单的而建立一个mediawiki或者typecho框架的博客那么实际上是非常简单的,因为这篇文章我是涉及了多个方案、需要考虑到多子站用户的体验、有时候还要解释一些东西,会显得比较繁长,只是说说“把不需要的忽略了就行”并不能真正减少纯萌新的阅读压力,如果你想创建一个记录生活的个人博客, 那也大可直接邮箱联系我,向我告知你想用的环境(国内/外服务器?国内/外域名厂商?自建/宝塔配置环境?mediawiki/typecho/其他框架?)我来告诉你应该具体怎么做。 * 不要觉得可能问题很笨,或者文章明明写了但是没能意识到就不好意思开口,倒不如说,这篇文章的立意就是解决这些问题,解决“我本意是面向萌新,可无意识的书写风格并没有真正帮助到萌新”的问题。如果大佬不需要、萌新无法做参考、跟其他所有指南一样的话,我为何要写这篇文章呢? '''Q:成本问题''' * 建站的成本可高可低,以系列站点为例: ** scio.icu、wiki.scio.icu、blog.scio.icu很长一段时间在阿里云1c2g1M<sup>(CPU:1核,内存:2GiB,宽带:1Mpbs)</sup>配置的小机子上;其中域名是四字母的溢价域名,5年250元<sup>(详见:[[建站/域名]])</sup>,服务器每年87元,无CDN等增值服务;每日访客共计约80+<sup>(详见[[Wiki:记一次站点访客量的分析(2024-03-22)|wiki:记一次站点访客量的分析(2024-03-22)]])</sup>,没有遇到性能瓶颈(mediawiki及php/mysql升级后常有提交编辑时保存缓慢的问题)。 ** scio.eu.org、oicsp.scio.eu.org在绿云1c2g1Gbps<sup>(详见:[[建站/服务器]])</sup>,配置的小机子上;其中域名是nic的免费域名,服务器15美元/年,性能、网络线路都不如阿里云的机子,用来托管静态网站或存储少量图片当图片服务器还行(20GB硬盘)。 '''Q:你为什么要创建SCIO系列站点?''' * 记录生活、记录见闻、记录想法。如果运气好,还能向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或成为与人联系的桥梁。 * 事实上,SCIO系列站点令我受益匪浅,因为不论我的风格是什么,我在用心创作,我在努力的打造我认为的个人空间,不被流行社区的浮躁所侵染,仅属于我个人的,以我为中心的秘密花园。 '''Q:我有必要创建自己的站点吗?''' * 重点不在于“建站”本身,而是满足心理上的需求、填补生活的空缺、记录生活中的幸与难、成为与人精神交流的窗口……至于是个人博客,还是某些社区论坛,或者是公共社交平台,再或者自己的秘密记事本,都无所谓。 * 它可以充当记忆的节点,做的一些研究不记录就忘了,比如地平线4穿越,当然可以重新了解,但不如一开始就进行记录。或许就像饿怕了的人有机会就会疯狂吃,我也会疯狂的记录,行为是否有意义要看它能带给你什么反馈,不是别人而是你的感受。当然也要避开陷入只为了创作而创作的情况。 '''Q:我想写的文章已经存在更好质量的了,还有写的必要吗?''' * 当然,文章不只是写给别人,更是写给自己,或许别人的文章更全面、更有深度、更有技术力,但自己写的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我们总会遗忘,当我们忘记某个操作时,如果在过去写了,那么你现在就拥有一篇最贴近你思维方式的文章。未来的自己,就是最有价值的观众。 * 除此之外,写文章不只是复制粘贴,而是对学习的总结,通过逻辑顺序系统的复盘了一遍思路,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习,当你能解释透了,你也就理解透了。 * 一般技术(尤其是工具类)对于我来说有四个阶段,'''会用'''、'''知道'''步骤在做什么、(如果可以)能够根据需求'''定制'''步骤、晓得技术'''原理'''。第一阶段为照葫芦画瓢,第二阶段可知晓命令逻辑,第三阶段可熟练运用该事物,第四阶段就是技术层面。比如wget、ffmpeg,无非参数堆叠但能行诸般操作,而这并不需要知晓其底层技术原理,能捋清参数含义即可自由定制,既然如此,这个学习过程便大有可记录之处,是贴切自己思路的记事本/备忘录。观众可以只是自己,自己便是最大的观众。 '''Q:我没有那么多要写的东西。''' * 我也没有,虽然初代SCIO系列站点确实规划了一大堆东西,但大都是“关于我”的,我根本想象不到未来能写出什么,过去如此,现在也是。创作的重点不在于此,你无法规划所有东西,而在于累积,以及把握住想法。 * 很多项目就是如此诞生的,当我想到“''唉,这个要用吧,数量太少,不用总感觉可惜''”时,我总会选择为它们创造一个项目,[[Wiki:小知识|wiki:小知识]]中对家乡话的记录,目前体量最大的单篇文章[[Wiki:生与死|wiki:生与死]],系列项目[[Wiki:《谷人日记》|wiki:《谷人日记》]]……包括本文章都是这么来的,因为累积是一个过程,给了想法机会,才能知道它们能走多远,把握住灵感,才知道自己的创作力。 '''Q:可我只是个萌新。''' * 对于指南类:除非硬写自己都不了解的事物,那么萌新也有其独有的利处。 ** 对于别人:其中最显而易见的便是视野。是啊,大佬们看的更深、更远,有太多晦涩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是常识,以至于他们做不到从萌新的视角、从尚未成为大佬前的自己的视角去看待事物了; ** 对于自己:“当你能解释透了,也就理解透了”。 * 对于日常类:时代进步的很快,有很多初中生甚至是小学生都在创建自己的个人博客,成为了博主!但他们或许没有什么好写的,写的日常生活也满满稚嫩的味道。或许有人认为他们的博客是流水账,没有价值,是的,从技术博客的角度上来说、对并不关心他的人来说确是如此,不过我多么希望我能有这么一个表达幼稚的机会,这些不被看好的日常细节,对于未来的自己而言,是十分宝贵的,这也是起居注所期望实现的。我们不在“会随机推送内容给他人”的主流社区中,而是在自己的个人博客,又何必在乎他们自作主张的想法呢? '''Q:万一传播了错误的知识怎么办?''' * 这确实是个问题,但即便是故意,也不至于因你或一些人而造成什么后果。 * 除了有被人说“这个人很菜”之类的概率,这或许确实是事实,但他说这句话的情感逻辑呢?是讽刺。我也是低技术创作者,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评价我的文章为“啥也不是”,如果有,我希望他们的评价(附有更高效的方案)能被我听到,这样才算是一个正反馈。 * 那话说回来了,你很菜就没有资格写指南了吗?我无权定义,但我的意见是这要看程度,或者说“自知之明”,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水平并不难知晓,只要剥夺心中那股“我其实不懂但我就拒绝思考以自己很懂的语气与态度对待自己”恶魔思想的生存空间,就足够了。 * 最简/优路径/解自然是上善,但试问,即便并非“笔记”而是以“写给它人阅读”为目的,世界上就有那么多的教程存在了吗?这是个度的问题,把控不好容易出现“一个教程错误描述了某个东西,导致其他读者都错误理解了它,然后它们再传播给其他人,再加上各种转载之类的,最终让错误的理解铺的很广”的闹剧。但这会由社会自行调节,包括个人影响力、指南数量等。 * 无论如何,也不是比背地里嘲讽能比较的,等哪一天社会调节到这类教程再无立足之地,那才该考虑这些事。 * 当然一切的前提是你不能在反思/自省后明知不懂而不进行声明又硬装懂,或者直接复制粘贴(采集)垃圾内容,又或者以理所当然的态度对待连自己都没实践过的方案。不止对读者,对自己也不好。 '''Q:可是我不了解任何IT技术,我不认为我能学会,或者不认为能做到后续维护。''' * 你只是因为对这整个行业缺乏了解,所以对别人视为基础提到的名词都感到困惑,从而认为自己不可能抵达成功而已。要精通或高度DIY?或许很难,或者能做到但花费太多时间精力,但如果只是像SCIO系列站点一样,拥有一个可以记录生活与想法的地方?很简单。 * 你只需要拥有阅读一个长篇幅文章的耐心,相信我,我所有的文字,都是通俗易懂的,不过或许会很囉嗦。 '''Q:很多人天天说自己的站被D了,我也很害怕遇到这种事。''' * 可以像我一样,不混圈子,不乱提及站点。站点被攻击有两个主要原因: * 个人因素:尤其是以学生党为主的群体,在创建个人博客时,精力重点总会放在换友链而非创作,但不对社区(推广地)做任何审核,无限类同于商业化站点到处留链接;而他们所处的社区中往往以同年龄段居多,这个群体富有精力,创办网站也只是图个新鲜,行事也更加娱乐化,部分高中以下群体没有预算,服务器配置都很低甚至来路也不明,网站往往也无东西可更新,可频繁露脸、话唠、遇到相左意见容易扩大化处理、情绪显露的比较幼稚(就正常未成年表现,非贬义)等,各种因素加成下,就容易成为被针对的对象。“学生党”只是一种泛称,重点是这般行为模式的人,以及容易涉陷的举动,这些都是系列站点在极力避免的,甚至很多与我交流甚久的人都不知道我还有系列站点。 * 客观因素:以及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我不看日志。比如前两天[[Wiki:分析了一次访客数据|wiki:分析了一次访客数据]],很明显可以得知系列站点的请求量与实际有效请求的差距,而这些无效请求,可不就是爬虫和试图攻击时留下的痕迹(就是访问主流框架的后台页面与爆破密码,DDoS一般是针对性的攻击),只是我没看过,也没部署报警服务,天塌了我也察觉不到。 '''Q:相比于社交平台,它有什么优势?''' * 对于我而言,它之于主流社区的劣势就是优势。可以参考我在[[Wiki:《致WIKI访客书》#致游客书|wiki:《致WIKI访客书》#致游客书]]中第五问罗列的一些内容。 = webrings = 什么是webrings?中文译为网络环、网环,是比较古老的一种友链形式,站长们制作一些横幅(<code>88x31</code>/<code>240x60</code>),相互交换,放在自己的网站上,一种更美观的友链形式。也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组建了一些“组织”,并接受同好们的自荐,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友链页面贴上其他成员的横幅,颇为壮观。比如scio系列站点就加入了lainchan webrings,我的网环页面:https://scio.icu/webrings.html<nowiki/>(不过lainchan webrings是去中心化的,每个人自发组织而没有中心化的机构)。 但我个人并不是很推荐到处加入各种网环,兴趣向的东西,还是基于兴趣最好。可惜我的号召力和知名度都不够,不然我也想组建一个webrings,欢迎你制作你的横幅,填补我友人区的空缺。 webrings只是一种形式,也有诸如[https://icp.gov.moe/ 萌ICP备]的[https://travel.moe/ 异次元之旅],[https://www.foreverblog.cn/ 十年之约]、[https://www.travellings.cn/ 开往]、[https://github.com/timqian/chinese-independent-blogs 中文独立博客列表]、[https://blogscn.fun/ 笔墨迹]、[https://boke.lu/ 博客卷]、[https://bf.zzxworld.com/s BlogFinder]、[https://www.boyouquan.com/home 博友圈]、[https://github.com/kagisearch/smallweb Kagi Small Web]这类的组织/群体,或其他更为小众、私人、特色、大众的集,但我个人认为没太大的必要,友链就像主题,在刚开始或许会为其折腾,但最终总要回归创作本身,毕竟并不真心在意对方或对方创作的友链,就只是一个无聊的形式,但确实是无宣传渠道个人站长的良好流量起步来源。 其他或许您会感兴趣的页面:[https://webri.ng/ webri.ng]、[https://brisray.com/web/webring-history.htm Webring History] [[Category:建站]]
返回
建站/碎碎念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站点信息
更新日志
所有内容
三部曲
互联网
提问的艺术
策略与名词目录
建站
LAMP
WIKI功能
互联网
慢讯
OSINT项目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